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33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0-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15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三、文献回顾 | 第15-22页 |
(一) 直接相关文献回顾 | 第15-20页 |
(二) 理论推演文献回顾 | 第20-22页 |
四、假定和假设 | 第22-32页 |
(一) 假定的提出 | 第22-29页 |
(二) 假设的推演 | 第29-31页 |
(三) 观测指标 | 第31-3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一章 以色列寻求美国安全保证期(1948 年-1957 年)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朝鲜战争促使以色列外交政策右转 | 第33-36页 |
一、本·古里安建国初期的中立政策 | 第33-34页 |
二、美国成功促使以色列外交政策转向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本·古里安支持美国中东地区防御计划 | 第36-40页 |
一、杜鲁门政府在中东的战略 | 第36-37页 |
二、本·古里安对美国中东防御计划从游离到融入的转变 | 第37-40页 |
第三节 本·古里安向艾森豪威尔寻求安全保证 | 第40-45页 |
一、艾森豪威尔在中东的整体战略 | 第40页 |
二、艾森豪威尔第一任期内对以色列的态度 | 第40-42页 |
三、夏里特总理任期内争取美国的安全承诺 | 第42-43页 |
四、本·古里安以售武请求代替安全承诺请求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以色列改变美国对其负面印象期(1957 年-1961 年) | 第45-58页 |
第一节 本·古里安对艾森豪威尔售武求之不得 | 第45-48页 |
一、以色列在西奈战争中受制于美国 | 第45-46页 |
二、本·古里安对第二任期艾森豪威尔政府战略的响应和配合 | 第46-47页 |
三、本·古里安利用相关威胁求美售武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本·古里安在约旦危机中的自我约束 | 第48-50页 |
一、危机背景 | 第49页 |
二、以色列初显对美战略价值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本·古里安在叙利亚危机中的自我约束 | 第50-52页 |
一、危机中阿拉伯世界的立场 | 第51页 |
二、艾森豪威尔和本·古里安联合寻求危机解决之道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本·古里安再开绿灯 | 第52-58页 |
一、约旦危机中侯赛因政权面临的威胁 | 第52-53页 |
二、艾森豪威尔向以色列要求飞越领空权 | 第53-55页 |
三、艾森豪威尔让以色列扮演威慑者 | 第55页 |
四、本·古里安务实性显现 | 第55-58页 |
第三章 以色列获得美国安全承诺期(1961 年-1967 年) | 第58-77页 |
第一节 本·古里安求得肯尼迪安全承诺 | 第58-61页 |
一、肯尼迪对以色列的一贯支持 | 第58-59页 |
二、本·古里安以均势为名求得安全承诺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本·古里安在约旦危机中再扮威慑者 | 第61-63页 |
一、1963 年约旦危机背景 | 第61页 |
二、肯尼迪利用以色列解决危机 | 第61-62页 |
三、本·古里安对肯尼迪的配合 | 第62-63页 |
第三节 艾什科尔以新均势为名求售武 | 第63-67页 |
一、约翰逊的亲以立场 | 第63-64页 |
二、艾什科尔要求美提升对以售武级别 | 第64-65页 |
三、艾什科尔利用约旦向约翰逊政府提出新的售武请求 | 第65-67页 |
第四节 艾什科尔在“六天战争”中的自我约束 | 第67-77页 |
一、埃及封锁蒂朗海峡前,艾什科尔的自制决策 | 第67-69页 |
二、封锁蒂朗海峡后,艾什科尔的自制决策 | 第69-71页 |
三、约翰逊调停失败后,艾什科尔做出战争决定 | 第71-73页 |
四、对艾什科尔在战争进程中的自我约束之分析 | 第73-77页 |
第四章 以美关系巩固期(1967 年-1973 年) | 第77-99页 |
第一节 梅厄夫人接受消耗战停火协议 | 第77-88页 |
一、尼克松政府第一任期的中东战略 | 第77-79页 |
二、消耗战初始阶段,梅厄夫人对“罗杰斯计划”的抵制 | 第79-80页 |
三、战争升级阶段,美国对以色列的压制和苏联对埃及的支持 | 第80-82页 |
四、战争再度升级,美国对以色列的压制和苏联对埃及的支持 | 第82-83页 |
五、以色列以报偿为条件接受调停 | 第83-85页 |
六、消耗战中梅厄夫人决策动因之分析 | 第85-88页 |
第二节 梅厄夫人拯救约旦危机 | 第88-89页 |
一、约旦危机 | 第88-89页 |
二、以美联合应对约旦危机 | 第89页 |
第三节 梅厄夫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受制于美国 | 第89-99页 |
一、尼克松第二任期内的中东战略 | 第90页 |
二、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配合美国战略 | 第90-91页 |
三、在美国压力下,以色列接受第一次停火协议 | 第91-92页 |
四、以色列在美国压力下,第二次接受停火协议 | 第92-94页 |
五、以色列对被围困埃及军团持续供给的拒绝 | 第94-95页 |
六、在美国压力下,梅厄夫人接受埃以脱离接触协议 | 第95-96页 |
七、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梅厄夫人决策动因之分析 | 第96-99页 |
第五章 以美关系稳步和快速发展期(1973 年-1989 年) | 第99-118页 |
第一节 拉宾接受第二阶段脱离接触协议 | 第99-104页 |
一、拉宾和基辛格穿梭外交的失败 | 第100-101页 |
二、福特总统对以采取压力和报偿双重措施 | 第101-102页 |
三、拉宾让步 | 第102-103页 |
四、对拉宾决策动因之分析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贝京在戴维营会谈中的两面手法 | 第104-109页 |
一、贝京对西岸自治的强硬态度 | 第105-106页 |
二、贝京在会谈中屈服于美国压力 | 第106-107页 |
三、贝京在会谈后扩建西岸定居点 | 第107-108页 |
四、对贝京两面派手法的分析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贝京与里根政府的战略合作 | 第109-113页 |
一、里根主义 | 第109-111页 |
二、贝京对美国向沙特售武的配合 | 第111页 |
三、贝京在黎巴嫩战争中对美国的配合 | 第111-112页 |
四、贝京在重大安全关切问题上与美国的不配合 | 第112-113页 |
第四节 沙米尔与里根的战略合作 | 第113-116页 |
一、里根新中东政策的破产 | 第114页 |
二、里根面临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挑战 | 第114-115页 |
三、沙米尔和美国开展以苏联为主要目标的战略合作 | 第115-116页 |
第五节 佩雷斯配合里根政府的营救人质计划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以美关系起伏和调整期(1989 年-今) | 第118-158页 |
第一节 海湾战争中沙米尔和美国的战略合作 | 第118-121页 |
一、老布什在对以安全承诺问题上的变化 | 第118-119页 |
二、美以两国元首在战争中的互动 | 第119页 |
三、美国对伊空袭前,沙米尔有条件地顺从美国的合作要求 | 第119-120页 |
四、美对伊战争中,沙米尔的自我约束政策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 沙米尔坚持扩建定居点使以美关系遇冷 | 第121-126页 |
一、沙米尔对贝克计划的反弹 | 第121-124页 |
二、沙米尔对巴勒斯坦人的不妥协和对马德里和会的抵制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拉宾促和使以美关系回升 | 第126-128页 |
一、拉宾向老布什示好 | 第126-127页 |
二、阿以和谈中拉宾对克林顿政府的配合 | 第127-128页 |
第四节 内塔尼亚胡拒绝贯彻《奥斯陆协议》 | 第128-135页 |
一、内塔尼亚胡在总理竞选中对《奥斯陆协议》的批判 | 第129-130页 |
二、内塔尼亚胡拒绝贯彻《奥斯陆协议》 | 第130-133页 |
三、内塔尼亚胡拒绝全部履行《怀伊河备忘录》 | 第133-134页 |
四、内塔尼亚胡损害了以美关系 | 第134-135页 |
第五节 巴拉克对克林顿建议的配合 | 第135-137页 |
一、巴拉克在戴维营会议上对克林顿政府的配合 | 第136页 |
二、巴拉克接受克林顿关于巴以和平的方案 | 第136-137页 |
第六节 沙龙配合小布什战略 | 第137-145页 |
一、沙龙配合美国反恐 | 第138-141页 |
二、沙龙配合小布什的“和平路线图” | 第141-142页 |
三、小布什同意下沙龙提出并推行单边撤离计划 | 第142-145页 |
第七节 奥尔默特配合美国战略 | 第145-158页 |
一、奥尔默特强调以安全为前提继续单边撤离 | 第145-147页 |
二、以美联合阻挠哈马斯的政治前途 | 第147-152页 |
三、奥尔默特把黎以战争控制为有限战争 | 第152-157页 |
四、奥尔默特顺美国意参加安纳波利斯会议 | 第157-158页 |
结语 | 第15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一、英文文献 | 第170-174页 |
二、中文文献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