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14-15页 |
·区位理论 | 第14页 |
·空间结构论 | 第14-15页 |
·冈纳·缪尔达尔(Gunnarv.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论 | 第15页 |
·比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竞争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第3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8-23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18-20页 |
·目的性原则 | 第18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18-19页 |
·系统优化原则 | 第19页 |
·通用可比性原则 | 第19页 |
·实用性原则 | 第19-20页 |
·统一性原则 | 第2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0-23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第20-21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3页 |
第4章 成渝经济区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23-41页 |
·指标数据的采集 | 第23-24页 |
·城市的选取 | 第23页 |
·指标数据的采集 | 第23-24页 |
·评价方法 | 第24-29页 |
·灰色定权聚类 | 第24-27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成渝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区内城市竞争力的灰色定权聚类分析 | 第29-36页 |
·经济发展实力的灰色定权聚类分析 | 第29-32页 |
·基础设施水平的灰色定权聚类分析 | 第32-34页 |
·社会发展水平的灰色定权聚类分析 | 第34-36页 |
·成渝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区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第36-41页 |
·成渝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区内城市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36-39页 |
·成渝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区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39-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
附录B 指标数据 | 第48-54页 |
附录C 各城市经济发展实力指标定权聚类系数矩阵 | 第54-56页 |
附录D 各城市基础设施实力指标定权聚类系数矩阵 | 第56-58页 |
附录E 各城市社会发展实力指标定权聚类系数矩阵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