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车辆—道路垂向耦合系统的分析模型 | 第14-48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车辆系统垂向振动分析模型 | 第15-23页 |
| ·典型车辆分析模型 | 第15-17页 |
| ·本文采用的车辆动力分析模型 | 第17-18页 |
| ·车辆系统垂向振动的数学模型 | 第18-23页 |
| ·道路系统垂向动力分析模型 | 第23-29页 |
| ·典型道路断面形式及其设计理论 | 第23-26页 |
| ·道路系统垂向振动物理模型 | 第26-28页 |
| ·道路系统垂向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28-29页 |
| ·车辆-道路耦合系统激励方式和指标 | 第29-40页 |
| ·路面平整度的测量方法 | 第30-31页 |
| ·路面平整度的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 | 第31-34页 |
| ·随机路面平整度数据的仿真生成 | 第34-40页 |
| ·车辆—道路系统垂向耦合振动分析模型 | 第40-43页 |
| ·轮胎与路面位移联系方程 | 第40-41页 |
| ·车辆-道路体系动力平衡方程 | 第41-43页 |
| ·车辆—道路体系动力平衡方程组的求解 | 第43-47页 |
| ·Newmark-β数值积分法原理 | 第44-45页 |
| ·运用 Newmark-β法对车辆—道路体系动力平衡方程组求解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车辆—道路耦合动力学特性仿真计算方法 | 第48-60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车辆—道路耦合动力分析系统 | 第48-52页 |
| ·车辆—道路耦合动力分析程序的程序结构 | 第48-50页 |
| ·程序介绍 | 第50-52页 |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52-54页 |
| ·车辆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2-53页 |
| ·道路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3-54页 |
| ·道路结构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54-57页 |
| ·道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55-56页 |
| ·道路结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求解方法 | 第56-57页 |
| ·道路友好特性分析方案 | 第57页 |
| ·评价指标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道路对车辆的友好特性分析 | 第60-77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道路友好特性分析步骤及内容 | 第60-61页 |
| ·路面结构类型对车辆行驶特性的影响 | 第61-65页 |
| ·模态分析 | 第61-62页 |
| ·路面类型对车辆振动的影响 | 第62-63页 |
| ·路面类型对车辆动荷载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分析结论 | 第64-65页 |
| ·路面平整度对车辆行驶特性的影响 | 第65-69页 |
| ·路面平整度对车辆振动的影响 | 第65-67页 |
| ·路面平整度对车辆动荷载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分析结论 | 第68-69页 |
| ·道路各结构层材料参数变化对车辆行驶特性的影响 | 第69-75页 |
| ·道路面层材料变化的影响 | 第69-70页 |
| ·道路基层材料变化的影响 | 第70-71页 |
| ·道路底基层材料变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 ·道路垫层材料变化的影响 | 第72-73页 |
| ·道路路基材料变化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分析结论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车路耦合动力作用下的道路动力响应分析 | 第77-86页 |
| ·引言 | 第77页 |
| ·瞬态动力分析基本原理 | 第77-78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8-79页 |
| ·道路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78页 |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78-79页 |
| ·荷载模型的建立 | 第7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4页 |
| ·车辆动载作用下的路面弯沉分析 | 第79-80页 |
| ·车辆动载作用下路面动应力分析 | 第80-82页 |
| ·车辆动载作用下路面动应变分析 | 第82页 |
| ·车辆动载作用下路面水平剪应力分析 | 第82-83页 |
| ·车辆动载作用下路面破坏分析 | 第83-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86-87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