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5页 |
1. 缘起 | 第15-2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5-18页 |
·硅谷效应带来了一个时代性的主题 | 第15-16页 |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景观建设现状 | 第17-18页 |
·问题的提出——年轻人的园区为何成为了工作的牢笼? | 第1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8页 |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 第19页 |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2.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研究 | 第21-35页 |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内涵与外延 | 第21-23页 |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概念 | 第21页 |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所属范围及类型 | 第21-23页 |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特征 | 第23-25页 |
·软环境特征 | 第23页 |
·硬环境特征 | 第23-25页 |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景观 | 第25-26页 |
·构成要素分类 | 第25页 |
·作用 | 第25-26页 |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人群构成及公共空间行为活动分析 | 第26-35页 |
·人群构成分析 | 第26-28页 |
·公共空间人群行为活动类型分析 | 第28-31页 |
·人群行为活动与时间分布 | 第31-33页 |
·人群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需求 | 第33-35页 |
3. 建成项目案例研究 | 第35-77页 |
·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心景观规划设计 | 第35-41页 |
·区位及发展简介 | 第35-36页 |
·景观分析 | 第36-40页 |
·启示 | 第40-41页 |
·日本筑波科学城景观规划设计 | 第41-49页 |
·区位及发展简介 | 第41-42页 |
·景观分析 | 第42-48页 |
·启示 | 第48-49页 |
·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景观规划 | 第49-56页 |
·区位及发展简介 | 第49-50页 |
·景观分析 | 第50-55页 |
·优点与不足总结 | 第55-56页 |
·杭州高新区景观规划 | 第56-63页 |
·区位及发展简介 | 第56页 |
·景观分析 | 第56-63页 |
·优点与不足总结 | 第63页 |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景观规划 | 第63-75页 |
·区位及发展简介 | 第63-64页 |
·景观规划前园区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景观规划分析 | 第65-74页 |
·启示与总结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4.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问题之症结所在 | 第77-83页 |
·上层次规划的问题 | 第77-78页 |
·功能布局单一 | 第77页 |
·空间结构不合理 | 第77页 |
·开发强度较大,绿化空间相对减少 | 第77页 |
·绿化开敞空间不连贯 | 第77-78页 |
·街道空间基于车行考虑,尺度过大,缺乏人性化考虑 | 第78页 |
·建筑风格不统一,缺乏整体控制 | 第78页 |
·景观环境的问题 | 第78-82页 |
·人群构成的多样化vs 服务对象的单一性 | 第78-79页 |
·功能需求的多元化vs 景观功能的单一化 | 第79页 |
·对机动交通的较高依赖性vs 慢速出行行为与空间的弱化考虑 | 第79页 |
·科技精神的创新性vs 景观环境的趋同性 | 第79-80页 |
·科学技术的进步vs 景观技术的相对滞后 | 第80-81页 |
·强烈的交流意愿vs 外部交流空间的缺失 | 第81页 |
·“以人为本”的口号vs 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81-82页 |
·环境的高品质追求vs 景观建设的浪费 | 第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5. 对问题的回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 第83-123页 |
·基本设计原则 | 第83-85页 |
·功能复合,增加滞留空间与复合空间,促进多样性 | 第83页 |
·增强联系性与可达性 | 第83-84页 |
·激发创新 | 第84页 |
·强调整体 | 第84页 |
·增强可识别性 | 第84-85页 |
·提倡人性化考虑 | 第85页 |
·促进交往与活力的开敞空间 | 第85-108页 |
·街道开敞空间活力营造手段 | 第85-94页 |
·广场开敞空间活力营造手段 | 第94-98页 |
·绿化开敞空间活力营造手段 | 第98-103页 |
·企业园入口空间 | 第103-105页 |
·停车场 | 第105-108页 |
·符合园区性格的建筑景观 | 第108-114页 |
·建筑高度与体量 | 第108-109页 |
·色彩风格 | 第109-112页 |
·建筑布局与公共开敞空间的活力 | 第112-114页 |
·体现科技化与人文关怀的设施小品 | 第114-120页 |
·导向标识 | 第114-117页 |
·信息导航服务设施 | 第117页 |
·自行车智能租赁设施 | 第117-119页 |
·直饮水与洗手池设施 | 第119-120页 |
·雕塑景观 | 第120页 |
·景观特质补充——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 | 第120-123页 |
6. 结语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附录 | 第129-133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