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2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3-16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一章 西部与西部散文 | 第22-49页 |
第一节 概念与命名 | 第22-31页 |
一、西部的界定 | 第22-26页 |
二、西部文学与西部散文 | 第26-31页 |
第二节 新时期西部散文的发展轮廓 | 第31-38页 |
一、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期的西部散文 | 第33-34页 |
二、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末“寻根文学”影响下的西部散文 | 第34-37页 |
三、2000 年以来“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西部散文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西部散文:当代散文的气魄和风范 | 第38-49页 |
一、散文文体革命 | 第38-45页 |
二、西域风情的文化书写 | 第45-46页 |
三、精神家园的探索与皈依 | 第46-49页 |
第二章 西部散文的审美追求与精神特质 | 第49-67页 |
第一节 生命体悟的深度阐发 | 第49-58页 |
一、自我生命意识的表现 | 第49-55页 |
二、个体生存困境的体认 | 第55-58页 |
第二节 西部文化精神的彰显 | 第58-67页 |
一、自然意象的人文解读 | 第59-63页 |
二、边缘文化精神的弘扬 | 第63-67页 |
第三章 西部散文与民俗文化 | 第67-81页 |
第一节 民俗:西部散文的文化关怀 | 第68-74页 |
一、民俗在散文创作中的渗透 | 第69-71页 |
二、民俗书写与怀乡情结 | 第71-74页 |
第二节 民俗:作为民族精神的审美表达 | 第74-81页 |
一、民俗书写与地域文化 | 第75-77页 |
二、民俗审美与文化认同 | 第77-81页 |
第四章 西部散文的创作走向与选择 | 第81-94页 |
第一节 地域性与跨地域性 | 第81-89页 |
一、被言说状态下的地域书写 | 第82-83页 |
二、地域性的固守与困惑 | 第83-86页 |
三、超越地域性的文学表达 | 第86-89页 |
第二节 乡土坚守与文化抗拒 | 第89-94页 |
一、对乡土的诗意回望 | 第89-90页 |
二、丧失精神家园的焦虑 | 第90-91页 |
三、乡土坚守的文学姿态 | 第91-94页 |
第五章 贾平凹散文论 | 第94-121页 |
第一节 文化观照下的民俗表现 | 第95-102页 |
一、丰繁的民俗生活相 | 第96-100页 |
二、神秘文化与民俗事象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民俗审美与文化关怀 | 第102-121页 |
一、剖析民族文化心理 | 第103-109页 |
二、表现地域文化意蕴 | 第109-114页 |
三、彰显和谐质朴的审美风貌 | 第114-121页 |
第六章 周涛散文论 | 第121-147页 |
第一节 生命审美与价值关怀 | 第121-136页 |
一、“生命,我是你的崇拜者” | 第121-132页 |
二、有条件的生命尊重 | 第132-136页 |
第二节 双重文化视角下的人文反思 | 第136-147页 |
一、边陲意识与边缘文化 | 第137-141页 |
二、“游牧”心态与文化立场 | 第141-143页 |
三、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 第143-147页 |
第七章 刘亮程散文论 | 第147-184页 |
第一节 以悲悯情怀拥抱万物 | 第149-156页 |
一、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独特意义 | 第150-152页 |
二、平凡孱弱的生命是最令人牵挂的 | 第152-156页 |
第二节 生存的焦虑与困境 | 第156-170页 |
一、在时间面前,人类是最弱小的 | 第156-158页 |
二、生命存在的恐惧 | 第158-167页 |
三、现代性焦虑 | 第167-170页 |
第三节 土地的逃离与诗性的皈依 | 第170-184页 |
一、“城”与“乡”的纠结 | 第170-175页 |
二、逃离与回归 | 第175-184页 |
结语 | 第184-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97-198页 |
后记 | 第198-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