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页 |
(三)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前提 | 第12-22页 |
一、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重要性 | 第12-16页 |
(一) 民主革命时期正确认识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正确认识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重要性 | 第13-15页 |
(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正确认识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思想 | 第16-22页 |
(一) 关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思想 | 第16-17页 |
(二) 关于落后国家的革命发展阶段的思想 | 第17-19页 |
(三) 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思想 | 第19-20页 |
(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本任务和发展阶段的思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 | 第22-45页 |
一、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的认识 | 第22-29页 |
(一) 中共二大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初步认识 | 第22-25页 |
(二) 中共四大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进一步的认识 | 第25-27页 |
(三) 陈独秀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认识的是与非 | 第27-29页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认识 | 第29-36页 |
(一) 中共六大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正确分析 | 第30-32页 |
(二) 李立三、王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的是与非 | 第32-34页 |
(三)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正确论述 | 第34-36页 |
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认识 | 第36-45页 |
(一)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系统论述 | 第36-39页 |
(二)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问题的系统论述 | 第39-41页 |
(三) 毛泽东对新中国社会性质的系统说明 | 第41-45页 |
第三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 | 第45-69页 |
一、对新中国社会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认识 | 第45-52页 |
(一) 《共同纲领》所体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 | 第45-48页 |
(二) 毛泽东对新中国社会的阶段性特征的分析 | 第48-50页 |
(三) 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问题 | 第50-52页 |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的进一步认识 | 第52-59页 |
(一)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的进一步认识 | 第52-54页 |
(二)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提出 | 第54-56页 |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提出和正式公布 | 第56-59页 |
三、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系统阐述 | 第59-69页 |
(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 第59-61页 |
(二) 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 第61-64页 |
(三) 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 第64-69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 | 第69-100页 |
一、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 第69-75页 |
(一) 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 | 第69-71页 |
(二) 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正确认识 | 第71-74页 |
(三) 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后的特征的说明 | 第74-75页 |
二、对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 | 第75-83页 |
(一)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 | 第76-79页 |
(二) 对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问题的错误认识 | 第79-80页 |
(三) 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正确认识的继续发展 | 第80-83页 |
三、对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认识的严重失误 | 第83-88页 |
(一) 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认识的扩大化 | 第83-85页 |
(二) 对社会主义阶段所有制认识的绝对化 | 第85-87页 |
(三) 对社会主义阶段发展生产力问题的长期忽视 | 第87-88页 |
四、对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认识失误的原因 | 第88-100页 |
(一)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 | 第89-91页 |
(二) 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固守 | 第91-93页 |
(三) 对“资本主义复辟”问题的忧虑 | 第93-97页 |
(四)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论述的误解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认识的历史地位和经验教训 | 第100-116页 |
一、对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的理论意义 | 第100-10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发展 | 第100-102页 |
(二)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02-103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 第103-104页 |
二、对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 | 第104-110页 |
(一) 对共产国际指示和外国模式的照搬 | 第105-106页 |
(二)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的教条式理解和误解 | 第106-107页 |
(三) 对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 第107-109页 |
(四) 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力量的不适当估计 | 第109-110页 |
三、在认识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现实启示 | 第110-116页 |
(一) 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第110-112页 |
(二) 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 第112-113页 |
(三) 防止和克服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错误倾向 | 第113-116页 |
结语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后记 | 第121-12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