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创新与难点 | 第13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关于城市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13-16页 |
二、市容管理研究分析 | 第16-17页 |
三、长效管理理论述评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19页 |
二、新公共管理 | 第19页 |
三、责任政府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五节 核心概念阐释 | 第20-23页 |
一、市容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二、市容管理的特点 | 第20-21页 |
三、市容管理的重要性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市容管理的现状与核心问题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市容管理在我国 | 第23-25页 |
一、我国市容管理的几种主要管理模式 | 第23-24页 |
二、市容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市容管理的现状 | 第25-27页 |
一、市容管理的背景环境变化不定,管理新问题层出不穷 | 第25-26页 |
二、市容管理对象复杂多变,管理难度逐步加大 | 第26页 |
三、市容管理执法环境不甚和谐,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冲突不断 | 第26页 |
四、市容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市民参与较少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我国市容管理困境的核心问题:市容管理非长效化 | 第27-32页 |
一、我国市容管理问题的核心:市容管理非长效化 | 第27-28页 |
二、市容管理非长效化具体表现 | 第28-32页 |
第三章 我国市容管理困境的原因解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市容管理的组织体制是市容管理问题存在的“瓶颈” | 第32-33页 |
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主管部门 | 第32页 |
二、横向讨论——市容管理部门与其他组织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 | 第32-33页 |
三、纵向分析——“市—区—街道”的职能分工不具体 | 第33页 |
第二节 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力度不够,部分法律法规严重缺失 | 第33-34页 |
一、现有的部分法规概念界定不明晰 | 第33页 |
二、市容管理的部分法律及制度缺失 | 第33-34页 |
三、部分法律法规陈旧,需要及时更新 | 第34页 |
第三节 资金经费不足成为市容管理问题不断的重要原因 | 第34-36页 |
一、市容管理的经费来源得不到保证 | 第35页 |
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够完善,导致资金紧张 | 第35页 |
三、街道管理主体所需的市容管理资金不能得到保障 | 第35-36页 |
第四节 “人”的问题是市容管理困境的关键 | 第36-37页 |
一、管理主体:从执法者方面来分析 | 第36-37页 |
二、管理对象素质低下是非长效化市容管理的重要原因 | 第37页 |
第五节 传统的、非科学的执法方式成为问题出现的焦点 | 第37-39页 |
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 第38页 |
二、简单执法,粗暴执法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容管理经验及其借鉴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市容管理组织体制 | 第39-41页 |
一、美国凤凰城的市议会——市政经理制 | 第39-40页 |
二、英国伦敦的市容管理组织 | 第40页 |
三、美国费城的组织管理特色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市容管理的制度保障 | 第41-42页 |
一、法律法规上的保障 | 第41页 |
二、政府政策上的保证 | 第41-42页 |
三、社会传统行为规范、惯例的影响 | 第42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市容管理在资金方面的举措 | 第42-44页 |
一、稳定的公共财政支付渠道 | 第43页 |
二、城市市容管理的公共设施维护资金主要来源于使用者费 | 第43页 |
三、市容管理部分内容放归社会,减少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 第43-44页 |
第四节 发达国家与地区市容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 | 第44-45页 |
一、完善的管理者培养体系 | 第44页 |
二、管理对象作用充分发挥 | 第44-45页 |
第五节 人性化管理在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适当运用 | 第45-47页 |
一、先进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 第45-46页 |
二、西方国家的城市中处处体现的“人本位”思想 | 第46页 |
三、对“街头小贩”的人性化管理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长效化市容管理机制:摆脱市容管理困境的选择 | 第47-59页 |
第一节 长效化的市容管理机制是我国市容管理的未来趋势 | 第47-50页 |
一、长效化市容管理机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 第47-48页 |
二、何谓长效化市容管理 | 第48-49页 |
三、市容管理长效化的矛盾分析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市容管理模式的转型:原因导向的模式 | 第50-52页 |
一、原因导向型市容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第50-51页 |
二、原因导向型市容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 第51页 |
三、长效化管理是原因导向型市容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 第51-52页 |
第三节 长效化市容管理机制的构建 | 第52-59页 |
一、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控制目标的确立 | 第52-53页 |
二、组织机构和执法者的完善——控制主体的完善 | 第53-54页 |
三、制度上的保障——控制手段上的保证 | 第54-56页 |
四、市民及其它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和支持——控制客体的支持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