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城镇生活污水杨树林地慢速渗滤生态处理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40页
   ·城镇生活污水的来源、分类与监测第15-16页
     ·生活污水的来源与分类第15页
     ·城镇污水分级第15-16页
     ·城镇生活污水监测第16页
   ·污水灌溉与污水土地处理第16-26页
     ·污水灌溉第16-17页
     ·污水土地处理第17-26页
   ·污水林地慢速渗滤处理工程实例第26-29页
     ·研究方法第26-27页
     ·研究结果第27-28页
     ·生态效益分析第28-29页
   ·污水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第29-33页
     ·林木对污水的响应及吸收净化作用第29-30页
     ·污水对土壤的影响第30-32页
     ·污水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40页
第二章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第40-48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0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40-41页
   ·研究内容第41-42页
   ·研究方法第42-47页
     ·试验区概况第42-43页
     ·试验材料第43-44页
     ·试验方案第44-47页
 参考文献第47-48页
第三章 试验用污水与处理林地适宜性评价第48-58页
   ·影响生活污水杨树林地处理的因素第48-51页
     ·杨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第48-50页
     ·气侯条件第50页
     ·水文与地形条件第50页
     ·土壤条件第50-51页
     ·污水化学成分第51页
   ·场地适宜性评价第51-55页
     ·场地评价指标观测第51-54页
     ·土层厚度、地下水位与理化性质第54-55页
   ·污水水质适宜性评价第55-56页
     ·污水水质监测第55页
     ·污水水质适宜性评价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8页
第四章 杨树对生活污水的响应及吸收净化作用第58-78页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73页
     ·杨树对生活污水的响应第59-67页
     ·杨树对生活污水的吸收净化作用第67-73页
   ·讨论第73-75页
     ·污水处理对杨树生长的影响第73-75页
     ·杨树对生活污水的吸收与净化作用第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78页
第五章 污水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第78-94页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土壤样品采集第78页
     ·土壤微生物分离与计数第78页
     ·土壤酶活测定第78-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9页
     ·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第79-87页
     ·土壤酶活性变化第87-89页
   ·讨论第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第六章 污水处理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第94-112页
   ·材料与方法第94-95页
     ·土壤样品采集第94页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94页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第94-95页
   ·结果与分析第95-107页
     ·表层土壤(0~20 cm)性质的变化第95-98页
     ·不同土壤层次化学性质的变化第98-102页
     ·表层土壤质量的变化第102-104页
     ·表层土壤质量与杨树生长的关系第104-105页
     ·土壤养分状况和功能微生物变化的关系第105-107页
   ·讨论第107-109页
     ·污水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107页
     ·污水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107-108页
     ·土壤性状、功能微生物变化与杨树的生长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2页
第七章 地下水污染评价与污水处理效益分析第112-120页
   ·地下水污染评价第112-114页
     ·监测方法第112页
     ·结果与分析第112-114页
   ·污水处理效益分析第114-117页
     ·污水处理效益第115页
     ·经济效益第115-116页
     ·生态效益第116页
     ·生活污水林地处理应用前景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第八章 讨论和结论第120-128页
   ·讨论第120-123页
   ·结论第123-125页
   ·创新点第125页
   ·不足之处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评价
下一篇:血液蛋白的凝胶性质及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