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目录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72页 |
| ·前言 | 第15页 |
|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 第15-18页 |
| ·淌度和电渗流 | 第15-16页 |
| ·双电层和Zeta电势 | 第16页 |
| ·毛细管分离模式 | 第16-18页 |
|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 | 第18页 |
| ·毛细管电泳分析的优势 | 第18-19页 |
| ·毛细管电泳分析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 ·毛细管电泳分析DNA存在的缺陷及本课题的意义 | 第20页 |
| ·提高毛细管灵敏度的策略 | 第20-21页 |
| ·提高灵敏度的富集技术 | 第21-56页 |
| ·场放大富集 | 第21-34页 |
| ·pH介导的堆积 | 第34-37页 |
| ·等速电泳浓集(ITP) | 第37-40页 |
| ·酸堆积(AS) | 第40-41页 |
| ·Sweeping富集 | 第41-45页 |
| ·临界移动化学反应边界 | 第45页 |
| ·阴/阳离子选择性耗尽注射(A/CSEI) | 第45-47页 |
| ·色谱浓集 | 第47-49页 |
| ·单滴剂微抽提 | 第49-50页 |
| ·新的机制或设计发展起来的富集技术 | 第50-54页 |
| ·发展趋势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72页 |
| 第二章 水柱法场扩大提高CE-UV检测核酸灵敏度 | 第72-86页 |
| ·前言 | 第7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 ·材料 | 第72-73页 |
| ·仪器 | 第73页 |
| ·方法 | 第73页 |
| ·结果 | 第73-76页 |
| ·普通的压力进样检测灵敏度 | 第73-75页 |
| ·水柱法场扩大堆积注射的检测灵敏度 | 第75页 |
| ·不同压力进样检测灵敏度比较 | 第75-76页 |
| ·讨论 | 第76-80页 |
| ·提高毛细管电泳检测灵敏度的研究 | 第76-77页 |
| ·进样时间对常规压力进样灵敏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 ·水柱法场扩大堆积注射的优化 | 第78-79页 |
| ·毛细管电泳检测DNA灵敏度问题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 第三章 基质场放大 | 第86-95页 |
| ·前言 | 第8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 ·材料 | 第86-87页 |
| ·仪器 | 第87页 |
| ·方法 | 第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1页 |
| ·基质场放大的灵敏度 | 第87-89页 |
| ·基质场放大与压力进样检测灵敏度比较 | 第89页 |
| ·基质场放大电动堆积注射影响因素 | 第89-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第四章 联合使用基质场放大和柱头场放大 | 第95-110页 |
| ·前言 | 第95页 |
|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95-96页 |
| ·实验方法 | 第96-9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6页 |
| ·普通的电动进样检测灵敏度 | 第97-98页 |
| ·柱头场放大 | 第98-99页 |
| ·联合使用基质场放大和柱头场放大 | 第99页 |
| ·PCR及酶切产物分析 | 第99-101页 |
| ·柱头场放大与普通电动进样及压力进样 | 第101-102页 |
| ·联用技术与普通电动进样及压力进样 | 第102页 |
| ·PCR产物分析的场放大灵敏度 | 第102页 |
| ·柱头水柱长度 | 第102页 |
| ·柱头场放大进样时间 | 第102-103页 |
| ·样品溶液离子强度 | 第103页 |
| ·两种方法结合具有比单一方法更高的检测灵敏度 | 第103-104页 |
| ·低浓度下TE引起的背景杂峰,间接显示此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 第104页 |
| ·方法的应用性 | 第104-105页 |
| ·线性范围、精密度和重现性 | 第105-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