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车室内热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 ·人体生理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人体数学模型和CFD耦合研究 | 第25-26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空调客车内环境品质调查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28-43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主观评价的任务 | 第28-29页 |
| ·车室内环境调查问卷的制定依据 | 第29页 |
| ·主观评价结果及其数理统计与分析 | 第29-33页 |
| ·局部热感觉的调查 | 第30页 |
| ·吹风感的调查 | 第30-31页 |
| ·车内热环境的调查 | 第31页 |
| ·车内空气品质调查 | 第31页 |
| ·车内噪声环境调查 | 第31-32页 |
| ·车室内环境品质综合调查研究 | 第32页 |
| ·不同时间车内调查结果及其数理统计与分析 | 第32-33页 |
|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评价 | 第33-38页 |
|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 | 第34页 |
| ·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 | 第34-36页 |
| ·实例分析 | 第36-38页 |
|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可行性分析 | 第38-41页 |
|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 ·综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空调客车内空气湍流流动数值方法与传热特征研究 | 第43-62页 |
| ·数学模型 | 第43-49页 |
| ·湍流概述 | 第43页 |
| ·湍流的基本方程 | 第43-44页 |
| ·湍流模型 | 第44-49页 |
| ·辅助模型 | 第49-52页 |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49页 |
| ·传质模型 | 第49-52页 |
| ·空调客车车室传热特征 | 第52-55页 |
| ·车室冷负荷的构成 | 第52-54页 |
| ·通过车身进入车厢的热负荷 | 第54页 |
| ·车窗玻璃的传热量 | 第54-55页 |
| ·车内人员的散热量 | 第55页 |
| ·车室内机电设备的散热量 | 第55页 |
| ·空调客车物理模型与数值方法 | 第55-60页 |
| ·空调客车物理模型的建立及其简化 | 第55-56页 |
| ·边界条件及热源 | 第56-58页 |
| ·网格划分和网格无关解的研究 | 第58-59页 |
|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空调客车内微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 第62-88页 |
| ·空调客车内热舒适评价指标数学模型 | 第62-63页 |
|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81页 |
| ·太阳辐射、人体散热对车室内气流组织、热舒适性的影响 | 第63-70页 |
| ·送风速度对车室内气流组织、热舒适性的影响 | 第70-77页 |
| ·送风温度对车室内气流组织、热舒适性的影响 | 第77-81页 |
| ·空气含湿量对空调车室内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 第81-86页 |
| ·空调客车内微热环境PMV-PPD值的计算 | 第81-84页 |
| ·相对湿度对呼吸器官的局部舒适性影响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空调客车内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 | 第88-100页 |
| ·车内污染物浓度要求 | 第88-89页 |
| ·空调客车室内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 第89-91页 |
| ·通风效率 | 第89页 |
| ·车室内空气龄、空气余命和换气效率 | 第89-91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1-99页 |
| ·不同送风速度下车室内CO_2浓度分布 | 第91-96页 |
| ·不同送风浓度下车室内CO_2浓度分布 | 第96-97页 |
| ·车室内通风效率研究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六章 数值计算实验验证与客车空调通风系统优化 | 第100-129页 |
| ·实验目的与实验对象 | 第100页 |
| ·实验依据及测试仪器 | 第100-101页 |
| ·实验依据 | 第100页 |
| ·测试仪器 | 第100-101页 |
| ·道路实车实验 | 第101-102页 |
| ·环境条件 | 第102页 |
| ·实验过程 | 第102页 |
| ·实验结果及与计算结果比较 | 第102-107页 |
| ·空调客车通风系统优化 | 第107-127页 |
| ·不同回风方式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107-115页 |
| ·不同送风方式对车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 第115-124页 |
| ·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124-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 第七章 基于人体数学模型CFD耦合技术与动态热舒适研究 | 第129-148页 |
| ·计算模型 | 第129-136页 |
| ·人体生理热调节数学模型 | 第129-135页 |
| ·辐射模型 | 第135-136页 |
| ·模型验证 | 第136-138页 |
| ·数值算法求解过程 | 第138-139页 |
| ·人体几何模型 | 第139-140页 |
| ·人体数学模型与CFD耦合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40-142页 |
| ·动态热舒适评价及其在车室内的应用研究 | 第142-145页 |
| ·基于人体生理热调节模型的瞬时热舒适指标 | 第143页 |
| ·运动人体的动态热舒适指标 | 第143-145页 |
| ·大涡模拟结果与动态热舒适参数值分布 | 第145-1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 结论与后继工作 | 第148-1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165页 |
| 附录 | 第165-166页 |
| 致谢 | 第166-1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