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法哲学形成发展的时代与思想史背景 | 第13-20页 |
·风起云涌的时代 | 第13-15页 |
·马克思之前的西方法哲学传统 | 第15-20页 |
·古典自然法 | 第15-17页 |
·德国古典法哲学 | 第17-20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 | 第20-26页 |
·理性理想主义阶段 | 第20-22页 |
·理性现实主义阶段 | 第22-23页 |
·政治经济学阶段 | 第23-25页 |
·实践唯物主义阶段 | 第25-26页 |
第四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26-34页 |
·法的基础 | 第26-27页 |
·法的起源 | 第27页 |
·法的本质 | 第27-32页 |
·现代法权的辩证认识 | 第32-34页 |
第五章 马克思法哲学对前人的发展与超越 | 第34-42页 |
·深刻的内容: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扬弃 | 第34-38页 |
·革命性的考察向度:法的动态与历史考察 | 第38-40页 |
·独特的分析方法:法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 第40-42页 |
第六章 从形成发展过程透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精神内核 | 第42-47页 |
·深厚的问题意识 | 第42-43页 |
·永恒的批判精神 | 第43-45页 |
·与时俱进的发展品格 | 第45-47页 |
第七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7-50页 |
·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返本”与“对话” | 第47-48页 |
·正确对待现代法权体系:“吸纳”与“超越”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