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1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创新理论 | 第21-24页 |
·社会网络理论 | 第24-26页 |
·现代系统理论 | 第26-2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3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7-3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8-41页 |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页 |
·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第2章 平台网络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理论框架设计 | 第41-64页 |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概述 | 第41-46页 |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 | 第41-42页 |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分类 | 第42-43页 |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特征 | 第43-45页 |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主体 | 第45-46页 |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结构与功能 | 第46-52页 |
·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界定 | 第46-47页 |
·平台网络的系统结构 | 第47-50页 |
·平台网络的功能分析 | 第50-52页 |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机理 | 第52-60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的内涵 | 第52-53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的驱动力 | 第53-56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规律 | 第56-60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理论框架设计 | 第60-63页 |
·理论框架的设计原则 | 第60-61页 |
·理论的核心思想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3章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的设计与选择 | 第64-85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创新资源 | 第65页 |
·创新环境 | 第65页 |
·经济基础 | 第65-66页 |
·市场化程度 | 第66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的设计 | 第66-81页 |
·发展模式的内涵 | 第66-67页 |
·均衡发展模式 | 第67-69页 |
·点极发展模式 | 第69-78页 |
·点轴发展模式 | 第78-80页 |
·三种发展模式的比较 | 第80-81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81-84页 |
·模式选择的原则 | 第81-82页 |
·模式选择的思路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 第85-103页 |
·评价目的和意义 | 第85-86页 |
·评价目的 | 第85页 |
·评价意义 | 第85-86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水平及其数学模型 | 第86-88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水平的内涵 | 第86-87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水平的数学模型 | 第87-88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效率评价体系 | 第88-9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89-9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说明 | 第90-91页 |
·DEA 方法的原理及改进 | 第91-94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能力评价体系 | 第94-10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说明 | 第94-97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97-101页 |
·网络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应用策略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 | 第103-118页 |
·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的设计与选择 | 第103-106页 |
·网络化发展路径的设计 | 第103-104页 |
·网络化发展路径选择的依据 | 第104-106页 |
·基于政府主导路径的相关策略 | 第106-111页 |
·营造良好的资源共享环境 | 第106页 |
·建立完备的组织协调体系 | 第106-108页 |
·制定并完善激励和竞争制度 | 第108-109页 |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 第109-110页 |
·实施人才留驻和使用工程 | 第110-111页 |
·基于官产学研合作路径的相关策略 | 第111-115页 |
·完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 | 第112-113页 |
·构建全方位中介服务体系 | 第113页 |
·建立完备的信息互动机制 | 第113-114页 |
·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及合作 | 第114-115页 |
·基于企业主导路径的相关策略 | 第115-116页 |
·完善企业参与机制 | 第115-116页 |
·积极吸引外资企业 | 第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6章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实证研究 | 第118-150页 |
·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 第118-122页 |
·平台发展现有基础 | 第118-121页 |
·平台发展现存问题 | 第121-122页 |
·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的SWOT 分析 | 第122-126页 |
·平台发展的优势分析 | 第123-124页 |
·平台发展的劣势分析 | 第124页 |
·平台发展的机遇分析 | 第124-125页 |
·平台发展的威胁分析 | 第125-126页 |
·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定 | 第126-136页 |
·网络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126-128页 |
·区位增长极的确定 | 第128-136页 |
·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水平评价 | 第136-144页 |
·网络化发展效率评价 | 第137-141页 |
·网络化发展能力评价 | 第141-144页 |
·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的相关策略 | 第144-149页 |
·加速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 | 第145页 |
·建立网络化发展的联动机制 | 第145-146页 |
·打造TRIZ 理论特色创新平台 | 第146-147页 |
·推进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 | 第147-148页 |
·完善平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 第148页 |
·加强对俄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148-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结论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