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速柴油机振动预测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软件平台 | 第15-23页 |
| ·基本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 ·有限元动力学方程的导出 | 第15-16页 |
| ·结构模态求解 | 第16-18页 |
| ·有限元频率响应的分析理论 | 第18-19页 |
| ·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19-21页 |
| ·分析软件概述 | 第21-23页 |
| ·三维模型软件概述 | 第21-22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概述 | 第22-23页 |
| 第3章 柴油机模态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23-60页 |
| ·6L21/31柴油机的主要参数 | 第23页 |
| ·主要零部件试验模态分析 | 第23-35页 |
| ·试验目的 | 第23-24页 |
| ·试件的支撑方式 | 第24-25页 |
| ·激振方法 | 第25页 |
| ·测试系统的建立 | 第25-26页 |
| ·试验模型测点的布置 | 第26-28页 |
| ·数据的采集 | 第28页 |
| ·模态参数识别 | 第28-35页 |
| ·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5-45页 |
|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 ·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9-45页 |
| ·利用模态试验/计算相关性研究验证计算模型精度 | 第45-49页 |
| ·模态相关性判据 | 第47页 |
| ·模态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 ·利用“精细模型”进行动力学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49-53页 |
| ·动力学模型修正理论 | 第49页 |
| ·6L16/24柴油机缸盖“精细模型”应用 | 第49-53页 |
| ·整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 第53-58页 |
|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 ·模型的材料属性 | 第56页 |
| ·整机的模态分析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4章 柴油机振动响应分析 | 第60-76页 |
| ·整机振动响应的载荷计算及加载 | 第60-70页 |
| ·气体力的作用及加载 | 第60-62页 |
| ·主轴承力的计算及加载 | 第62-65页 |
| ·活塞侧推力及敲击力的计算及加载 | 第65-67页 |
| ·进排气阀力的计算及加载 | 第67-69页 |
| ·油底壳润滑油的作用及加载 | 第69-70页 |
| ·约束边界条件 | 第70页 |
| ·模态频率响应阻尼系数 | 第70-71页 |
| ·整机的振动响应计算 | 第71-75页 |
| ·求解方法的选择 | 第71-72页 |
| ·振动响应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2-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整机振动试验及结果对比分析 | 第76-95页 |
| ·测试目的 | 第76页 |
| ·测试系统的构成 | 第76-77页 |
| ·振动测试 | 第77-80页 |
| ·测点布置和标注方法 | 第77-79页 |
| ·测试条件 | 第79页 |
| ·测试方法 | 第79-80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80-85页 |
| ·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5-93页 |
| ·误差分析 | 第93-9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结论 | 第95页 |
| ·展望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