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断陷欧利坨子油田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9页 |
|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0-11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 | 第12-19页 |
| ·辽河油田概况 | 第12页 |
| ·欧利坨子油田概况 | 第12-14页 |
| ·地质背景简述 | 第14-19页 |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4-16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19-25页 |
|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 第19-21页 |
| ·等时性原则 | 第19页 |
| ·由粗到细的原则 | 第19页 |
| ·旋回完整性原则 | 第19-21页 |
| ·标准层、标志层划分砂层组 | 第21-22页 |
| ·地层划分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沉积特征分析 | 第25-36页 |
| ·沉积背景 | 第25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25-27页 |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 ·测井曲线标志 | 第26-27页 |
| ·沉积相体系分析 | 第27-32页 |
| ·扇三角洲体系分析 | 第28-31页 |
| ·湖泊相沉积体系分析 | 第31-32页 |
| ·沉积相展布分析 | 第32-36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32-34页 |
| ·连井相分析 | 第34页 |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36-64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6-38页 |
| ·储层岩性分类 | 第36页 |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36-38页 |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8-39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 第38页 |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 第39-42页 |
| ·Pettjohn 分类法 | 第39-40页 |
| ·Weher 分类法 | 第40页 |
| ·Haldorsen 分类法 | 第40-41页 |
| ·裘怿楠分类法 | 第41-42页 |
|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2-56页 |
|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 第43-49页 |
|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 第49-51页 |
|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 第51-56页 |
|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 | 第56-58页 |
| ·储层孔隙类型 | 第56页 |
| ·微观非均质性特征 | 第56-58页 |
| ·储层非均质性与对采收率和剩余油的影响 | 第58-64页 |
| ·宏观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和剩余油的影响 | 第58-62页 |
| ·微观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和剩余油的影响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详细摘要 | 第70-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