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旱相关QTL近等基因系及差异应答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写名词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36页 |
·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 第13-16页 |
·干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4页 |
·干旱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4-15页 |
·干旱对作物氮代谢的影响 | 第15-16页 |
·干旱对作物氧代谢的影响 | 第16页 |
·作物的抗旱机制 | 第16-17页 |
·作物抗旱评价指标 | 第17-23页 |
·避旱性相关指标 | 第18-20页 |
·根部性状与抗旱性 | 第18-19页 |
·叶部性状与抗旱性 | 第19-20页 |
·耐旱性相关指标 | 第20-22页 |
·渗透调节 | 第20-21页 |
·作物的抗氧化防御体系 | 第21-22页 |
·其他抗旱相关指标 | 第22-23页 |
·作物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 | 第23-33页 |
·根系相关性状QTL定位 | 第24-27页 |
·抗旱相关叶片性状QTL定位 | 第27-30页 |
·干旱胁迫下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 第30-33页 |
·作物抗旱相关QTL的评价 | 第33-35页 |
·抗旱相关QTL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3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36页 |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近等基因系基因型的鉴定 | 第37-38页 |
·DNA提取 | 第37页 |
·SSR分析 | 第37-38页 |
·近等基因系植株在大田和PVC管的抗旱实验 | 第38-39页 |
·大田抗旱性实验 | 第38页 |
·PVC管抗旱性实验 | 第38-39页 |
·抗旱相关性状的调查 | 第39页 |
·表达谱分析及芯片的材料准备 | 第39-40页 |
·水稻苗期的逆境胁迫和激素处理 | 第39-40页 |
·芯片表达谱分析的材料准备 | 第40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40-41页 |
·RNA的抽提和Northern杂交 | 第40页 |
·反转录和Real-time PCR | 第40-41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1-42页 |
·相对含水量测定 | 第41页 |
·细胞膜透性检测 | 第41-42页 |
·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检测 | 第42页 |
·实验所用到的菌株和载体 | 第42页 |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42-43页 |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页 |
·遗传转化 | 第42-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97页 |
·亲本抗旱性的比较 | 第43-45页 |
·亲本的表型差异 | 第43-44页 |
·两亲本失水速率及细胞膜透性的比较 | 第44-45页 |
·干旱胁迫下两亲本基因表达谱的比较分析 | 第45-52页 |
·芯片数据的有效性 | 第46页 |
·差异表达基因总体特征 | 第46-48页 |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第48-51页 |
·逆境胁迫下内标基因的检测 | 第51-52页 |
·抗旱相关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评价 | 第52-73页 |
·抗旱相关QTL的确定 | 第52-54页 |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54页 |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鉴定 | 第54-64页 |
·芯片中差异表达基因在NILs中的表达分析 | 第64-68页 |
·非目标区段近等基因系 | 第68-73页 |
·非目标区段近等基因系1 | 第68-70页 |
·非目标区段近等基因系2 | 第70-73页 |
·qFSR4的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 | 第73-83页 |
·qFSR4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背景分析 | 第73-74页 |
·qFSR4的表型分析 | 第74-76页 |
·qFSR4的遗传分析与QTL分析 | 第76-77页 |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77-78页 |
·qFSR4的精细定位 | 第78-81页 |
·qFSR4区间的候选基因 | 第81-82页 |
·NAL1在亲本中的差异 | 第82-83页 |
·比较测序 | 第82-83页 |
·表达量差异 | 第83页 |
·抗旱相关候选基因的分离鉴定 | 第83-97页 |
·候选基因的确定及载体构建 | 第83-84页 |
·转基因植株的表达量检测 | 第84-85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逆筛选 | 第85-86页 |
·水稻中BURP家族分析 | 第86-97页 |
·水稻中BURP家族基因的分离 | 第87-88页 |
·BURP家族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88-89页 |
·水稻中BURP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89-93页 |
·水稻中BURP基因的逆境表达谱分析 | 第93-97页 |
4 讨论 | 第97-104页 |
·两亲木抗旱机制分析 | 第97-98页 |
·抗旱相关QTL的真实性 | 第98-100页 |
·非目标区段杂合位点的确定 | 第100页 |
·抗旱相关QTL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100-101页 |
·qFSR4的多效性及应用 | 第101-102页 |
·水稻中BURP蛋白的功能探讨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附录 | 第116-121页 |
附录Ⅰ 引物列表 | 第116-117页 |
附录Ⅱ 部分实验的详细操作程序 | 第11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