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关于被害方参与死刑审判程序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关于完善被害方参与死刑案件审判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1章 被害方参与死刑审判程序概述 | 第16-30页 |
·死刑审判程序中被害方的含义 | 第16-17页 |
·死刑审判程序中被害方的诉讼地位 | 第17-22页 |
·刑事诉讼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历史变迁 | 第18-19页 |
·我国刑事诉讼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 第19-20页 |
·死刑审判程序中被害方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死刑审判程序被害方参与应区别对待 | 第21-22页 |
·当前我国被害方参与死刑审判存在的不足 | 第22-26页 |
·被害方在死刑量刑过程中无法有效参与 | 第22-24页 |
·被害方的法律援助权规定不明确 | 第24页 |
·被害方知情权规定不完善 | 第24-25页 |
·忽视被害方心理恢复 | 第25-26页 |
·死刑审判程序被害方没有独立的上诉权 | 第26页 |
·美国和日本被害人参与死刑审判程序的评述 | 第26-29页 |
·美国刑事诉讼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及权利 | 第27-28页 |
·被害人影响陈述在死刑量刑程序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2章 完善被害方参与死刑审判的理论基础 | 第30-40页 |
·释放被害方报复情绪及预防犯罪的心理过程 | 第30-34页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完善被害方参与死刑程序的解读 | 第30-32页 |
·被害方通过充分参与死刑审判完成心理重构 | 第32-34页 |
·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的程序保障 | 第34-38页 |
·传统刑事诉讼模式中被害方在死刑案件中的处遇 | 第34-35页 |
·重视犯罪对被害方的刑事责任是恢复性司法兴盛的原因 | 第35-36页 |
·恢复性司法的实质——被害人中心主义的刑罚观 | 第36-37页 |
·恢复性司法模式下被害方参与死刑审判程序的意义 | 第37-38页 |
·促使诉讼结构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转化 | 第38-39页 |
·“二元结构模式”忽视被害方的权利保障 | 第38页 |
·“三元结构模式”要求被害方的充分参与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完善死刑审判被害方参与的措施 | 第40-52页 |
·保障死刑审判量刑程序中被害方的参与 | 第40-43页 |
·死刑量刑程序诉讼化改造 | 第41-42页 |
·完善被害方参与死刑量刑程序的措施 | 第42-43页 |
·赋予被害方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 第43-45页 |
·完善被害方委托代理制度 | 第43-44页 |
·建立完善被害方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 第44-45页 |
·完善刑事诉讼被害方的知情权 | 第45-46页 |
·明确规定被害方知情权的具体内容 | 第45页 |
·规范被害方知情权告知程序 | 第45-46页 |
·健全被害方知情权的救济程序 | 第46页 |
·构建我国死刑审判被害方心理帮助制度 | 第46-48页 |
·我国死刑审判程序被害方心理帮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我国死刑案件被害方心理帮助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 | 第47页 |
·被害方心理帮助的内容 | 第47-48页 |
·赋予被害方上诉权 | 第48-50页 |
·与“上诉不加刑”原则不冲突 | 第48-49页 |
·不会破坏刑事诉讼结构的平衡性 | 第49-50页 |
·被害方行使上诉权的程序和方式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