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研究结论 | 第14页 |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25页 |
·我国能源的分布现状 | 第16-19页 |
·常规能源的分布现状 | 第16-17页 |
·新能源的分布现状 | 第17-19页 |
·我国能源的分布特征 | 第19页 |
·种类结构不平衡 | 第19页 |
·区域分布不平衡 | 第19页 |
·我国能源的消费现状 | 第19页 |
·我国能源的消费特征 | 第19-21页 |
·能源消费的数量特征 | 第19-20页 |
·能源消费的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我国能源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 第21-23页 |
·能源消费总量大 | 第21页 |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平衡 | 第21页 |
·能源结构不合理 | 第21-22页 |
·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 第22页 |
·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 第22页 |
·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第22-23页 |
·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 第23页 |
·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 | 第23页 |
·能源结构与发达国家差异大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第25-30页 |
·我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第25-27页 |
·能源价格 | 第25页 |
·经济增长 | 第25-26页 |
·人口 | 第26页 |
·产业结构 | 第26页 |
·能源消费结构 | 第26-27页 |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 第27页 |
·我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27-29页 |
·灰色关联理论 | 第27-28页 |
·实证分析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基于 ARIMA 模型的我国能源需求预测 | 第30-36页 |
·能源需求预测方法 | 第30-31页 |
·类比法 | 第30页 |
·回归分析法 | 第30-31页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 | 第31页 |
·投入产出法 | 第31页 |
·部门分析综合预测法 | 第31页 |
·我国能源需求的 ARIMA 预测模型 | 第31-34页 |
·理论模型 | 第32-33页 |
·实证研究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基于 VAR 模型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 | 第36-43页 |
·理论模型 | 第36-38页 |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36-37页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37页 |
·方差分解 | 第37-38页 |
·实证分析 | 第38-41页 |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 第38-39页 |
·基于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9-40页 |
·基于VAR 模型的方差分解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六章 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 | 第43-50页 |
·理论模型的选择构建 | 第43-44页 |
·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4页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4页 |
·实证研究 | 第44-48页 |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 第45页 |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 | 第45-47页 |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 | 第47-48页 |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 Ganger 因果检验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七章 我国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 | 第50页 |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 | 第50-51页 |
·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 第51页 |
·控制能源消费带来的污染 | 第51页 |
·能源结构多元化 | 第51-52页 |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第52页 |
·发展洁净煤技术 | 第52-53页 |
·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 | 第53页 |
·建立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