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页 |
·本课题所要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 第13页 |
·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不足之处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仁"和"仁学"思想的发展 | 第15-38页 |
·"仁"的起源及其演变 | 第15-18页 |
·"仁"字的起源与其基本含义 | 第15-16页 |
·"仁"的历史演变 | 第16-18页 |
·"仁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18-33页 |
·春秋时期——形成时期 | 第18-19页 |
·战国时期——发展时期 | 第19-24页 |
·汉初时期——重新兴盛时期 | 第24-27页 |
·宋代时期——开拓创新和鼎盛时期 | 第27-33页 |
·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3-37页 |
·仁者爱人 | 第33页 |
·忠恕之道 | 第33-34页 |
·仁民爱物 | 第34-35页 |
·民贵君轻 | 第35页 |
·天人合一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我国德育的发展现状 | 第38-44页 |
·我国德育基本理论与研究发展趋势 | 第38页 |
·近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类型 | 第38-42页 |
·对话型德育模式 | 第38-39页 |
·"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 第39页 |
·欣赏型德育模式 | 第39-40页 |
·主体德育模式 | 第40-41页 |
·生活型德育模式 | 第41页 |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 第41-42页 |
·当代德育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青少年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42页 |
·诚信严重缺失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仁学"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及借鉴意义 | 第44-52页 |
·"仁学"的主要德育含义 | 第44-46页 |
·"仁"是人的内在要求 | 第44页 |
·"仁"是人应遵守的道德原则 | 第44-45页 |
·"仁"是人的行为准则 | 第45页 |
·"仁"是人的内心修养目标 | 第45页 |
·"仁"是人的价值取向 | 第45-46页 |
·"仁学"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 | 第46-47页 |
·"仁者爱人"与现代德育的利他精神 | 第46-47页 |
·"仁者人也"与现代德育的社会责任意识 | 第47页 |
·"杀身成仁"与现代德育的无私牺牲精神 | 第47页 |
·儒家"仁学"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 第47-51页 |
·"仁学"思想对当代德育理念的启示 | 第47-48页 |
·强调了德育的层次性 | 第48-49页 |
·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个体"成人"的前提和基础 | 第49页 |
·改变当前德育内容缺乏实践和脱离生活的弊端 | 第49-50页 |
·儒家情感德育方法对当前德育的借鉴意义 | 第50页 |
·强调了自省慎独在德育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