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导论 | 第8-11页 |
(一)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 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 | 第9页 |
2. 关于直接学科课程教材中理想信念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 第9-11页 |
二、理想信念释义 | 第11-14页 |
(一) "理想信念"语义变迁 | 第11页 |
(二) 理想信念的分类 | 第11-12页 |
(三) 理想信念的结构 | 第12-14页 |
三、理想信念教育释义 | 第14-20页 |
(一) 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地位 | 第14-16页 |
1. 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 | 第14-15页 |
2. 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 | 第15-16页 |
(二) 学校教育阶段理想信念教育 | 第16-20页 |
1. 学校教育阶段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 | 第16页 |
2. 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 第16-17页 |
3.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直接学科课程与问接学科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 第17-18页 |
4. 实现普通高中与普通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衔接的意义 | 第18-20页 |
四、普通高中与普通高校直接学科课程理想信念教育的状况——基于教材的分析 | 第20-41页 |
(一) 普通高中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 第20-29页 |
1. 对《经济生活》的分析 | 第20-22页 |
2. 对《政治生活》的分析 | 第22-23页 |
3. 对《文化生活》的分析 | 第23-25页 |
4. 对《生活与哲学》的分析 | 第25-26页 |
5. 思想政治教材理想信念教育德目的统计分析 | 第26-29页 |
(二) 普通高校高教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 第29-35页 |
1.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分析 | 第29-31页 |
2.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分析 | 第31-32页 |
3.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分析 | 第32页 |
4. 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分析 | 第32-33页 |
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想信念教育德目的统计分析 | 第33-35页 |
(三) 普通高中与普通高校直接学科课程理想信念教育的衔接状况 | 第35-41页 |
1. 教育目的比较明确,但认识不够一致 | 第35-36页 |
2. 教育目标有层次,但螺旋上升性体现不足 | 第36-37页 |
3. 教材编写以知识为中心,但远离学生生活世界 | 第37-38页 |
4. 教学设计体现渗透教育,但时效性不强 | 第38-39页 |
5. 教育方法追求知行统一,但对教育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 | 第39-41页 |
五、对普通高中与普通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衔接的建议 | 第41-46页 |
(一) 系统设计教育目标,实现层次衔接 | 第41-42页 |
(二) 整体观照教材编写,实现内容衔接 | 第42-43页 |
(三) 科学设计活动课程,实现载体衔接 | 第43-44页 |
(四) 统筹互动机制,实现教育生态和谐 | 第44-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