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热板带轧机稳定性建模仿真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轧机振动原因研究 | 第9-10页 |
| ·轧机振动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 ·轧机振动控制措施研究 | 第11页 |
| ·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轧制理论基础和轧制过程模型 | 第13-32页 |
| ·轧制过程基础 | 第13-16页 |
| ·轧件咬入时的几何关系 | 第13-15页 |
| ·屈服准则和摩擦模型 | 第15-16页 |
| ·均匀变形的轧制过程 | 第16-22页 |
| ·板带出、入口及中性点位置 | 第17-18页 |
| ·沿接触弧长的应力分布 | 第18-19页 |
| ·轧制力和力矩 | 第19-21页 |
| ·板带出、入口速度 | 第21-22页 |
| ·轧制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 第22-31页 |
| ·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参数 | 第22-23页 |
| ·板带入口和出口位置的变化值 | 第23-24页 |
| ·中性点的位置变化值 | 第24-25页 |
| ·轧制力和轧制力矩的变化值 | 第25-27页 |
| ·板带出入口速度的变化值 | 第27-30页 |
| ·轧制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颤振模型 | 第32-42页 |
| ·结构模型 | 第32-36页 |
| ·低频垂振结构模型 | 第32-33页 |
| ·高频垂振结构模型 | 第33-34页 |
| ·旋转结构模型 | 第34-35页 |
| ·结构动力学模型 | 第35-36页 |
| ·单机架颤振模型 | 第36-38页 |
| ·多机架颤振模型 | 第38-41页 |
| ·连轧机架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 ·多机架颤振模型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稳定性分析 | 第42-61页 |
| ·模型参数 | 第42-43页 |
| ·轧机结构有关的参数 | 第42-43页 |
| ·轧制过程参数 | 第43页 |
| ·单机架单模态颤振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43-49页 |
| ·单模态颤振模型稳定性准则 | 第43-44页 |
| ·单模态颤振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44-49页 |
| ·避免模型匹配效应的措施 | 第49页 |
| ·高频振动单机架颤振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49-53页 |
| ·单向多模态颤振模型的稳定性准则 | 第49-50页 |
| ·单向多模态颤振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50-53页 |
| ·抑制轧机五倍频振动的措施 | 第53页 |
| ·连轧颤振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53-60页 |
| ·多机架单模态颤振模型的稳定性准则 | 第54-55页 |
| ·参数对多机架单模态颤振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60页 |
| ·降低连轧振动耦合的措施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数值仿真及实验分析 | 第61-81页 |
| ·数值仿真基础 | 第61-63页 |
| ·多机架连轧仿真模型 | 第61页 |
| ·机架模块 | 第61-62页 |
| ·传递模块和连接模块 | 第62-63页 |
| ·卷筒模块和激励模块 | 第63页 |
| ·轧机三倍频颤振仿真 | 第63-71页 |
| ·模型匹配效应 | 第63-66页 |
| ·连轧振动耦合效应仿真 | 第66-71页 |
| ·五倍频颤振仿真 | 第71-74页 |
| ·轧机五倍频颤振仿真分析 | 第71-73页 |
| ·轧机五倍频振动频率分析 | 第73-74页 |
| ·轧制现场振动信号测试处理与分析 | 第74-79页 |
| ·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 第75-76页 |
| ·信号处理 | 第76-79页 |
| ·结果分析 | 第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