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第2章 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发展综述 | 第22-45页 |
·引言 | 第22页 |
·下一代电信网络技术 | 第22-33页 |
·IMS网络技术 | 第22-31页 |
·NGN业务平台 | 第31-33页 |
·网络智能技术 | 第33-38页 |
·智能网技术 | 第33-35页 |
·主动网络技术 | 第35-36页 |
·移动Agent技术 | 第36-38页 |
·生物网络理论 | 第38-43页 |
·生物网络系统研究 | 第38-39页 |
·生物网络计算系统研究 | 第39-43页 |
·下一代通信业务智能化发展趋势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模型 | 第45-65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架构 | 第46-52页 |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的总体框架 | 第46-52页 |
·业务能力实体及其特性 | 第52-63页 |
·业务能力实体的通信特征 | 第52-60页 |
·业务能力实体的生物特征 | 第60-63页 |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的特点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原型系统设计 | 第65-79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原型系统设计 | 第66-69页 |
·生物实体设计 | 第69-72页 |
·业务能力实体 | 第69-71页 |
·业务调度实体 | 第71页 |
·资源实体 | 第71页 |
·生物实体的相互作用 | 第71-72页 |
·生物网络智能平台BNCL消息交互机制 | 第72-74页 |
·生物智能负载平衡 | 第74-78页 |
·负载分配模型 | 第75-76页 |
·系统结构和工作机制 | 第76-77页 |
·负载控制性能评价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可靠性设计 | 第79-8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下一代网络的可靠性分析 | 第79-80页 |
·基于生物网络的NGN可靠性设计 | 第80-84页 |
·NGN平台基于生物网络的可靠性扩展 | 第81-82页 |
·可靠性生物实体结构设计 | 第82-84页 |
·应用分析 | 第84页 |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84-86页 |
·仿真设计 | 第84-85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和带宽均衡研究 | 第87-92页 |
·引言 | 第87页 |
·下一代网络负载平衡 | 第87-88页 |
·负载均衡模型设计 | 第88-90页 |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90-91页 |
·仿真设计 | 第90-91页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7章 基于免疫进化的下一代网络组播树研究 | 第92-99页 |
·引言 | 第92页 |
·下一代网络组播问题分析 | 第92-93页 |
·下一代网络组播树的优化模型 | 第93-94页 |
·免疫算法 | 第94-97页 |
·框架 | 第94-95页 |
·编码和亲和力措施 | 第95页 |
·克隆选择和超变异 | 第95-96页 |
·交叉和变异操作 | 第96-97页 |
·免疫消除和免疫记忆 | 第97页 |
·仿真研究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 第99-102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附录 | 第118-121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118-119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19-121页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