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山防火论文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层自燃预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1 绪论第13-23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4-20页
     ·综合评判法预测自燃危险性研究现状第14-15页
     ·煤自燃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5-17页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研究现状第17-19页
     ·采空区渗流范围研究现状第19-20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23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方法第21-23页
2 煤样自燃参数实验测试第23-37页
   ·实验台结构、原理及实验步骤第23-25页
     ·实验台结构及原理第23-25页
     ·实验条件及步骤第25页
   ·氧化放热强度及耗氧与气体产生速率分析第25-29页
     ·氧化放热强度分析第25-26页
     ·耗氧速率分析第26-28页
     ·CO、CO_2产生率分析第28-29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29-35页
     ·温度变化规律第29-30页
     ·放热强度变化规律第30-31页
     ·气体变化规律第31-32页
     ·极限参数的确定第32-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采空区渗流区域及传质模型研究第37-67页
   ·采动裂隙带动态演化规律第37-41页
     ·采动裂隙带的形成第37-38页
     ·关键层对采动裂隙带发展的影响第38-39页
     ·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特征及类型第39-41页
     ·采动裂隙带空隙组成特征第41页
   ·东荣二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采动裂隙带分布及特点第41-47页
     ·东荣二矿地层特点第41-43页
     ·工作面概况第43-44页
     ·首采层采动“椭抛带”范围第44-46页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范围第46-47页
   ·采空区空隙率的变化第47-49页
     ·采空区压力分布第47-48页
     ·采空区空隙率变化第48-49页
   ·采空区气体渗流及扩散方程的建立第49-60页
     ·采空区气体渗流方程及渗流参数变化第49-53页
     ·采空区气体扩散方程及扩散参数变化第53-60页
   ·煤对气体吸附及化学反应数学模型第60-62页
     ·吸附与脱附模型第60-62页
     ·氧化反应模型第62页
   ·松散煤体内传质的控制方程第62-66页
     ·压力梯度的确定第62-64页
     ·渗流及扩散数学模型第64-65页
     ·氧气浓度场方程第65页
     ·松散煤体内传质的综合数学模型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煤层群首采层综放面渗流模拟及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第67-83页
   ·综放采空区渗流模型及渗流模拟第67-68页
     ·采空区渗流区域及假设第67-68页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68页
     ·渗流区域数值求解网格划分第68页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第68-72页
     ·采空区浮煤自燃极限参数第68-71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条件第71-72页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方法和步骤第72页
   ·基于传质模拟的自燃预测技术应用第72-81页
     ·采空区基本概况第72-75页
     ·采空区渗流及氧气浓度场数值模拟第75-78页
     ·采空区“三带”划分及自燃预测第78-81页
   ·本章小结第81-83页
5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危险区域判定及自燃预测第83-98页
   ·工作面概况第83页
   ·现场观测分析第83-87页
     ·采空区埋管观测第83-84页
     ·观测结果及分析第84-87页
   ·近距离煤层群空气渗流数值模拟第87-92页
     ·采空区渗流区域确定及假设第87-88页
     ·工作面及采空区两道处压力分布规律第88-89页
     ·采空区渗流及扩散渗流模型及网格划分第89-90页
     ·采空区漏风及氧浓度分布数值模拟结果第90-92页
   ·近距离煤层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第92-97页
     ·煤柱处漏风强度分布规律第92-93页
     ·氧浓度分布规律第93页
     ·煤自燃极限参数及顶层煤柱自燃“三带”分布第93-96页
     ·综放面极限推进速度确定第96页
     ·停采期间煤柱自燃预测及与实际情况对比第96-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6 综放采空区注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参数研究第98-110页
   ·综放采空区注二氧化碳数值模拟及“三带”划分第98-100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98-99页
     ·综放采空区注二氧化碳数学模型第99-100页
   ·注二氧化碳惰化效果的位置及流量选择第100-104页
     ·不同位置注二氧化碳的惰化效果第100-102页
     ·注二氧化碳流量的选择第102-103页
     ·采空区高处注二氧化碳效果的数值模拟第103-104页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注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工程应用第104-108页
     ·试验区概况第104-105页
     ·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的参数确定第105-107页
     ·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的方案及效果第107-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7 结论第110-113页
   ·主要结论第110-111页
   ·主要创新点第111-112页
   ·工作展望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3页
附录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4M理论的煤矿本质安全研究
下一篇:矿井瓦斯爆炸感应期内反应动力学分析及光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