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纺织、印染工业论文

包埋型含铁化合物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印染废水概述第15-17页
        1.1.1 印染废水产排现状第15页
        1.1.2 印染废水水质特征第15-16页
        1.1.3 印染废水对环境的危害第16-17页
        1.1.4 罗丹明B的特征第17页
    1.2 印染废水的常用处理技术第17-20页
        1.2.1 物理方法第17-18页
        1.2.2 生物方法第18-19页
        1.2.3 化学方法第19-20页
    1.3 过硫酸盐氧化技术第20-23页
        1.3.1 过硫酸盐氧化技术的特点第20-21页
        1.3.2 过硫酸盐活性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3 铁系活化剂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1.4.1 研究目的第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3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第26-30页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第26-27页
        2.1.1 实验试剂第26-27页
        2.1.2 实验设备第27页
    2.2 实验测试方法第27-29页
        2.2.1 表征方法第27-28页
        2.2.2 水样分析测试方法第28-29页
    2.3 活化降解过程中相关理论模型第29-30页
        2.3.1 一级动力学模型第29页
        2.3.2 阿伦尼乌斯方程第29-30页
第三章 包埋型含铁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结果第30-35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壳聚糖包埋含铁化合物的制备第30-31页
        3.2.1 壳聚糖包被纳米铁(CS@NZVI)的制备第30-31页
        3.2.2 壳聚糖负载纳米四氧化三铁(CS@Fe_3O_4)的制备第31页
    3.3 表征结果第31-34页
        3.3.1 SEM表征结果第31-32页
        3.3.2 XRD表征结果第32-33页
        3.3.3 FT-IR表征结果第33页
        3.3.4 XPS表征结果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CS@NZVI活化PS降解RhB的研究第35-46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4.2.1 CS@NZVI-PS体系降解RhB实验第35页
        4.2.2 单因素实验第35-3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4.3.1 不同PS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4.3.2 不同CS@NZVI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7页
        4.3.3 不同初始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4.3.4 不同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8-39页
        4.3.5 正交实验第39-41页
        4.3.6 CS@NZVI-PS体系的活化能第41页
        4.3.7 CS@NZVI-PS体系降解机理研究第41-43页
        4.3.8 CS@NZVI重复性实验第43-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五章 CS@Fe_3O_4 活化PS降解RhB的研究第46-56页
    5.1 引言第46页
    5.2 实验方法第46-47页
        5.2.1 CS@Fe_3O_4-PS体系降解RhB实验第46页
        5.2.2 单因素实验第46-4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5.3.1 不同PS浓度对降解的影响第47页
        5.3.2 不同CS@Fe_3O_4 浓度对降解的影响第47-48页
        5.3.3 不同初始pH对降解的影响第48页
        5.3.4 不同温度对降解的影响第48-50页
        5.3.5 正交实验第50-51页
        5.3.6 CS@Fe_3O_4-PS体系的活化能第51-52页
        5.3.7 CS@Fe_3O_4-PS体系降解机理研究第52-53页
        5.3.8 CS@Fe_3O_4的重复性实验第53-55页
    5.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印染废水成分对活化体系降解RhB的影响第56-67页
    6.1 引言第56页
    6.2 实验方法第5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56-65页
        6.3.1 不同Na_2CO_3浓度对活化体系降解RhB的影响第56-58页
        6.3.2 不同NaH_2PO_4浓度对活化体系降解RhB的影响第58-59页
        6.3.3 不同K_2Cr_2O_7浓度对活化体系降解RhB的影响第59-62页
        6.3.4 不同EDTA二钠浓度对活化体系降解RhB的影响第62-64页
        6.3.5 不同Na_2SO_4浓度对活化体系降解RhB的影响第64-65页
    6.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七章 连续流系统中活化体系降解染料的研究第67-76页
    7.1 引言第67页
    7.2 实验方法第67-69页
        7.2.1 模拟印染废水的配置第67页
        7.2.2 实验装置第67-68页
        7.2.3 实验分析方法第68-69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69-75页
        7.3.1 CS@NZVI-PS体系降解流动态模拟印染废水第69页
        7.3.2 CS@Fe_3O_4-PS体系降解流动态模拟印染废水第69-70页
        7.3.3 CS@Fe_3O_4-CS@NZVI-PS体系降解流动态模拟印染废水第70-71页
        7.3.4 CS@Fe_3O_4-CS@NZVI-PS体系降解染料的机理第71-72页
        7.3.5 混合染料的降解过程第72页
        7.3.6 CS@Fe_3O_4-CS@NVZI-PS组合体系降解连续流实际印染废水第72-75页
    7.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8.1 结论第76-77页
        8.1.1 CS@NZVI-PS体系降解RhB第76页
        8.1.2 CS@Fe_3O_4-PS体系降解RhB第76页
        8.1.3 印染废水成分对活化体系降解RhB的影响第76-77页
        8.1.4 连续流系统中活化体系对印染废水的降解第77页
    8.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致谢第84-85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实况负载的带式输送机智能控制研究
下一篇:苦荞、黑豆抗性淀粉改性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