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2页 |
1.1 课题提出 | 第15页 |
1.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 第15-16页 |
1.2.2 性别鉴定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2.1 SSR及 ISSR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2.2 RAPD标记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2.3 AFLP标记的应用 | 第18页 |
1.2.2.4 SNP标记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2.5 Small RNA的应用 | 第19页 |
1.2.3 猕猴桃性别鉴定分子标记通用性鉴定进展 | 第19-20页 |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猕猴桃主要栽培种性别标记的通用性验证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试材及取样 | 第22-23页 |
2.1.2 基因组DNA的获取及检测 | 第23页 |
2.1.3 标记来源 | 第23页 |
2.1.4 分子标记的通用性验证 | 第23-24页 |
2.1.4.1 SmX、SmY1、A001、A002及A003 性别标记在中华猕猴桃复合体中的通用性验证 | 第23-24页 |
2.1.4.2 SmX、SmY1、A001、A002及A003 性别标记在软枣猕猴桃中的通用性验证 | 第24页 |
2.1.5 分子标记验证结果准确率计算方法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2.1 SmX、SmY1 性别标记在已知性别中华猕猴桃样品中的通用性验证 | 第24-25页 |
2.2.2 SmX、SmY1 标记在已知性别软枣猕猴桃样品中的体系优化和性别鉴定通用性验证 | 第25页 |
2.2.3 A001、A002和A003标记在已知性别中华猕猴桃性别鉴定中的通用性验证 | 第25-27页 |
2.2.4 A001、A002和A003在已知性别软枣猕猴桃性别鉴定中的体系优化和性别鉴定通用性验证 | 第27-28页 |
2.3 讨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软枣猕猴桃性别标记的开发 | 第31-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1.1 试材及取样 | 第31-32页 |
3.1.2 基因组DNA的获取及检测 | 第32页 |
3.1.3 性别标记开发方法 | 第32-33页 |
3.1.3.1 建库测序流程 | 第32页 |
3.1.3.2 测序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3.1.4 软枣猕猴桃性别决定基因鉴定分析 | 第33-34页 |
3.1.5 性别特异片段的筛选与验证 | 第34页 |
3.1.6 分子标记验证结果准确率计算方法 | 第34页 |
3.1.7 性别特异片段序列的获得 | 第34-35页 |
3.1.7.1 LB培养基的制备 | 第34-35页 |
3.1.7.2 DNA的回收纯化 | 第35页 |
3.1.7.3 连接和转化和测序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3.2.1 测序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35-41页 |
3.2.1.1 碱基质量分析 | 第36-37页 |
3.2.1.2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统计 | 第37页 |
3.2.1.3 SNP检测与注释 | 第37页 |
3.2.1.4 Small InDel检测与注释 | 第37-39页 |
3.2.1.5 SV检测与注释 | 第39页 |
3.2.1.6 各变异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 第39-41页 |
3.2.2 候选性别特异序列的获得 | 第41-45页 |
3.2.3 性别特异PCR引物的筛选 | 第45-46页 |
3.2.4 软枣猕猴桃性别特异序列的获得及分析 | 第46页 |
3.2.5 软枣猕猴桃性别特异引物在中华猕猴桃复合体中的通用性验证 | 第46-49页 |
3.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4.1 结论 | 第51页 |
4.2 创新点 | 第51页 |
4.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