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论文--骨髓肿瘤论文

多发性骨髓瘤lncRNA-mRNA预后网络模型构建及个性化药物新定位

个人简历第3-8页
摘要第8-14页
ABSTRACT第14-20页
前言第21-25页
第一章 基于基因芯片和计算生物学分析构建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相关的长非编码RNA-mRNA网络模型第25-81页
    背景第25-26页
    1.1 研究材料第26-28页
        1.1.1 基因芯片第26-27页
        1.1.2 主要仪器及分析软件第27-28页
    1.2 研究方法第28-30页
        1.2.1 MM预后相关lncRNA和 mRNA的计算第28-29页
        1.2.2 生存分析第29页
        1.2.3 预后相关mRNA功能富集分析第29-30页
        1.2.4 预后模型构建第30页
        1.2.5 lncRNA与mRNA加权相关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第30页
    1.3 结果第30-63页
        1.3.1 预后相关的lncRNA和 mRNA第30-50页
        1.3.2 预后相关mRNA功能丰富分析第50-53页
        1.3.3 MM预后模型的构建第53-59页
        1.3.4 构建lncRNAs-mRNAs网络第59-63页
    1.4 讨论第63-81页
        1.4.1 GEO数据库简介第63-70页
        1.4.2 lncRNA与 MM的关系研究第70-75页
        1.4.3 预后模型与MM的关系第75-79页
        1.4.4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第二章 自噬相关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第81-102页
    背景第81-82页
    2.1 研究材料第82-84页
        2.1.1 基因芯片第82-83页
        2.1.2 主要仪器及分析软件第83-84页
    2.2 研究方法第84页
        2.2.1 MM预后相关ARGs的计算第84页
        2.2.2 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第84页
    2.3 结果第84-99页
        2.3.1 预后自噬特异性基因筛查第84-87页
        2.3.2 MM中 ARGs的分子特征第87-92页
        2.3.3 ARGs预后标记识别第92-97页
        2.3.4 基于ARGs预后模型高风险和低风险群体的标志第97-99页
    2.4 讨论第99-102页
第三章 使用预后相关基因表达谱和CMAP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个性化药物新定位第102-142页
    引言第102-103页
    3.1 研究材料第103-105页
        3.1.1 基因芯片第103-104页
        3.1.2 主要仪器及分析软件第104-105页
    3.2 研究方法第105-119页
        3.2.1 MM预后相关基因的计算和收集第105页
        3.2.2 MM预后相关基因功能丰富分析第105-106页
        3.2.3 Connectivity map分析第106-108页
        3.2.4 分子对接第108-119页
    3.3 结果第119-129页
        3.3.1 MM预后相关基因第119-120页
        3.3.2 功能丰富分析第120-123页
        3.3.3 MM预后相关基因的PPI网络和模块分析第123-125页
        3.3.4 MM的潜在药物分析第125-127页
        3.3.5 潜在小分子药物和靶向基因之间的潜在结合力第127-129页
    3.4 讨论第129-142页
        3.4.1 与MM预后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第129-130页
        3.4.2 CMAP的应用第130-140页
        3.4.3 MM预后相关因子与潜在靶向药物的重定位第140-142页
本部分研究局限性第142-143页
小结与展望第143-145页
全文总结及讨论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76页
附录第176-186页
综述第186-217页
    参考文献第208-217页
致谢第217-21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520b靶向IGF-1R介导乳腺癌多柔比星耐药的研究
下一篇:CEUS在初步预测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及术后随访监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