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息论论文--信道编码理论论文

基于广义极化变换的多流信号传输理论与方案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符号说明第14-16页
英文缩略语第16-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0页
    1.1 信道编码技术概述第19-21页
    1.2 信道编码与信号处理技术的联合优化第21-23页
        1.2.1 迭代信号处理第21-22页
        1.2.2 空时编码第22-23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3-28页
        1.3.1 极化码高斯近似构造算法优化设计第24-25页
        1.3.2 非正交多址系统高效多用户检测算法设计第25-26页
        1.3.3 极化非正交多址系统传输理论与方案第26-27页
        1.3.4 极化多天线系统传输理论与方案第27-28页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8-30页
第二章 信道极化与迭代信号处理基础理论及方法第30-51页
    2.1 信道极化基本原理第30-33页
    2.2 极化码的编译码算法第33-39页
        2.2.1 极化编码与构造方法第33-37页
        2.2.2 极化码高性能译码算法第37-39页
    2.3 基于广义极化变换的多流信号传输第39-41页
        2.3.1 广义极化变换定义第39-40页
        2.3.2 多流广义极化传输系统第40-41页
    2.4 非正交多址基础理论与算法第41-50页
        2.4.1 几种典型的非正交多址技术第42-46页
        2.4.2 迭代消息传递多用户检测算法第46-48页
        2.4.3 迭代过程EXIT图性能分析第48-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极化码高斯近似构造算法优化设计第51-72页
    3.1 极化码高斯近似构造算法误差分析第51-63页
        3.1.1 PVS与PRS集合第51-59页
        3.1.2 信道极化累积对数误差(CLE)第59-61页
        3.1.3 CLE上界分析第61-63页
    3.2 极化码高精度高斯近似构造算法设计第63-71页
        3.2.1 高斯近似函数设计第63-67页
        3.2.2 性能与复杂度分析第67-71页
    3.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非正交多址系统高效多用户检测算法设计第72-99页
    4.1 增强MPA多用户检测算法第72-91页
        4.1.1 FN节点更新运算简化第72-75页
        4.1.2 单调度MPA算法(SS-MPA)第75-79页
        4.1.3 多调度MPA算法(MS-MPA)第79-86页
        4.1.4 EXIT图与仿真性能分析第86-91页
    4.2 阻尼因子辅助的联合迭代接收机第91-97页
        4.2.1 阻尼因子辅助的联合迭代接收机结构第91-93页
        4.2.2 最优阻尼因子求解第93-96页
        4.2.3 仿真性能分析第96-97页
    4.3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五章 极化非正交多址系统传输理论与方案第99-129页
    5.1 极化非正交多址系统中的信道极化变换第99-112页
        5.1.1 基于串行用户分解的信道极化变换第99-103页
        5.1.2 用户分解顺序极化调度第103-110页
        5.1.3 基于并行用户分解的信道极化变换第110-112页
    5.2 串行用户分解框架下的极化信号传输第112-120页
        5.2.1 发送端编码构造第113-115页
        5.2.2 接收端联合串行抵消检测与译码第115-118页
        5.2.3 多数据块之间的用户轮询调度第118-120页
    5.3 并行用户分解框架下的极化信号传输第120-122页
        5.3.1 发送端编码构造第121页
        5.3.2 接收端并行检测与译码第121-122页
    5.4 性能评估第122-127页
        5.4.1 数值结果分析第123-124页
        5.4.2 仿真结果分析第124-127页
    5.5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六章 极化多天线系统传输理论与方案第129-159页
    6.1 极化多天线系统传输模型第129-130页
    6.2 极化多天线系统中的信道极化变换第130-139页
        6.2.1 基于串行天线分解的信道极化变换第130-136页
        6.2.2 基于并行天线分解的信道极化变换第136-139页
    6.3 串行天线分解下的极化信号传输第139-150页
        6.3.1 基于QRD的发送端编码构造第139-144页
        6.3.2 基于MMSE-SIC的发送端编码构造第144-146页
        6.3.3 系统极化效果分析第146-149页
        6.3.4 接收端联合多级检测与译码第149-150页
    6.4 并行天线分解下的极化信号传输第150-151页
        6.4.1 发送端编码构造第150页
        6.4.2 接收端检测与译码第150-151页
    6.5 性能评估第151-157页
        6.5.1 复杂度分析第151-152页
        6.5.2 仿真结果分析第152-157页
    6.6 本章小结第157-15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59-162页
    7.1 总结第159-161页
    7.2 展望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2-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时延上行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速移动网络下多媒体服务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