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政策背景 | 第11-12页 |
(二)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农村教师 | 第14页 |
(二)社会流动 | 第14页 |
(三)教师流动 | 第14-15页 |
(四)教师流失 | 第15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第22页 |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23页 |
六、研究设计 | 第23-28页 |
(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概况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 第24-26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一章 C镇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现状调查分析 | 第28-40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 第28-29页 |
一、问卷信度检验 | 第28页 |
二、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问卷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页 |
一、描述统计 | 第29页 |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9页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40页 |
一、G县C镇农村小学教师基本情况概况 | 第30-36页 |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6-40页 |
第二章 C镇农村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农村小学教师流动存在失衡现象 | 第40-41页 |
一、教师流动方向失衡,主要以流向发达地区为主 | 第40页 |
二、教师流动群体失衡,主要以学历高的青年教师为主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农村学校普遍缺乏教师,教学质量下降 | 第41-42页 |
一、缺乏专业学科教师 | 第41页 |
二、缺乏青年教师,教师年龄段处于断层状态 | 第41-42页 |
三、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外流 | 第42页 |
第三节 学校管理制度和硬软件设施较为落后 | 第42-44页 |
一、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较为形式化 | 第42-43页 |
二、教师流动管理不科学,随意性大 | 第43-44页 |
三、农村学校硬软件设施不完善,教学质量下降 | 第44页 |
第四节 学校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 第44-47页 |
一、教师所教学科和所学专业不对口 | 第44-45页 |
二、教师上升空间有限,积极性下降 | 第45页 |
三、学校对教师缺乏“人文关怀” | 第45-47页 |
第三章 C镇农村小学教师流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58页 |
第一节 政府因素: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 | 第47-49页 |
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协调统一 | 第47-48页 |
二、按编制比/师生比配备教师难以实现,缺编严重 | 第48页 |
三、教师职称评定难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经济因素: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的根本原因 | 第49-50页 |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第49页 |
二、教师工资待遇不高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学校因素: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的外部原因 | 第50-53页 |
一、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50-52页 |
二、学校管理者能力不足 | 第52-53页 |
三、学校硬件水平较低 | 第53页 |
第四节 社会因素: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的间接原因 | 第53-55页 |
一、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低 | 第53-54页 |
二、人际关系较难处理 | 第54-55页 |
三、周边私立学校的“诱惑” | 第55页 |
第五节 教师个人因素: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的直接原因 | 第55-58页 |
一、工作地点较为偏远 | 第55页 |
二、家庭生活的需要 | 第55-56页 |
三、教师缺乏晋升机会和成长空间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规范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的对策及建议 | 第58-68页 |
第一节 政府加强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 | 第58-61页 |
一、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 第58页 |
二、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管理,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 第58-59页 |
三、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努力提升教师培养补充质量 | 第59页 |
四、畅通教师晋职、晋升机制 | 第59-60页 |
五、完善区域间教师城乡流动机制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经济水平 | 第61-62页 |
一、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 第61页 |
二、满足教师基本的生活需求,为教师提供便利物质生活保障 | 第61-62页 |
三、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创设优良工作环境 | 第62页 |
第三节 改善学校管理模式 | 第62-64页 |
一、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62-63页 |
二、转变管理理念,增强对教师的尊重和关心 | 第63-64页 |
三、加强校校合作 | 第64页 |
第四节 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 第64-66页 |
一、完善师德师风制度标准体系 | 第65页 |
二、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 | 第65页 |
三、严格师德师风监督问责机制 | 第65-66页 |
第五节 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培养正确价值观 | 第66-68页 |
一、要提高农村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 第66-67页 |
二、要提高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