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8-1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14-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创新性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概述 | 第16-19页 |
第一节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背景 | 第16-17页 |
一、网络犯罪的特殊性 | 第16-17页 |
二、传统理论归责存在障碍 | 第17页 |
第二节 我国关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客体的认定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客观方面的认定 | 第20-22页 |
一、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的入罪正当性 | 第20-21页 |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主体的认定 | 第22-24页 |
第四节 主观方面的认定 | 第24-28页 |
一、明知的内容界定 | 第24-26页 |
二、明知的程度界定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共犯理论视角下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帮助行为的正犯化与帮助行为的量刑规则的区分 | 第28-30页 |
一、对“帮助行为的量刑规则”观点的分析 | 第28-29页 |
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帮助行为的正犯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共犯理论视角下的帮助行为的界定 | 第30-34页 |
一、共犯独立性说与共犯从属性说 | 第30-31页 |
二、帮助行为的正犯化未突破共犯从属性 | 第31-34页 |
第五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罪数问题 | 第34-37页 |
第一节 “同时构成其他犯罪”条文的理解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本罪与其他相关罪名的竞合问题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