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1-17页 |
1.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江盈科生平思想与其文言小说 | 第17-25页 |
(一) 文言小说素材储备期—常德时期的儒学熏陶 | 第17-19页 |
(二) 《雪涛谐史》—长洲时期的儒学实践 | 第19-22页 |
(三) 《雪涛阁四小书》、《皇明十六种小传》—西南时期的儒学反思 | 第22-25页 |
三、晚明社会与江盈科文言小说 | 第25-30页 |
(一) 学风功利,科举僵化 | 第25-26页 |
(二) 世风腐化,伦常失序 | 第26-28页 |
(三) 民风彪悍,法度疲敝 | 第28-30页 |
四、江盈科的文言小说分类 | 第30-60页 |
(一) 诙谐小说——笑尽众生相 | 第30-45页 |
1. 题材来源 | 第31-35页 |
2. 针砭时弊的思想性 | 第35-42页 |
3. 审美艺术内涵 | 第42-45页 |
(二) 传记小说——借史救世 | 第45-53页 |
1. “传记小说”概念的辨析 | 第46-47页 |
2. 《皇明十六种小传》的历史意义及文学价值 | 第47-53页 |
(三) 公案小说——执法者的自白 | 第53-60页 |
1 “公案小说”辩析 | 第53-54页 |
2. “清官”情结 | 第54-57页 |
3. “重生”意识 | 第57-60页 |
五、江盈科文言小说对公安派的贡献 | 第60-64页 |
(一)“性灵”思想的延续 | 第60-61页 |
(二) 创作范围的延伸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