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选题背景与内容安排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40页 |
·研究思想的演进 | 第18-20页 |
·国外的研究进程 | 第18-19页 |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 | 第20页 |
·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 第20-22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22-39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征 | 第22-29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主张 | 第29-35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率优势 | 第35-39页 |
·总的评论 | 第39-40页 |
第3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模型 | 第40-52页 |
·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40-42页 |
·弹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42-43页 |
·更高的政策可信性 | 第43-45页 |
·惩罚模型 | 第43-44页 |
·政策协调 | 第44-45页 |
·基于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 第45-52页 |
·高经济增长 | 第45-46页 |
·低通货膨胀 | 第46-48页 |
·稳定的就业 | 第48-50页 |
·汇率制度的可维持性 | 第50-52页 |
第4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第52-60页 |
·货币政策行为的检验理论 | 第52-54页 |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 | 第52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52-53页 |
·协整检验 | 第53页 |
·ECM表达形式 | 第53-54页 |
·样本选择与方法说明 | 第54-55页 |
·样本选择 | 第54-55页 |
·Ball与Sheridan模型的不足 | 第55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基本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55-60页 |
第5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经验研究 | 第60-90页 |
·隐形通胀目标制的实践者:德国和瑞士 | 第60-64页 |
·德国 | 第60-62页 |
·瑞士 | 第62-63页 |
·德国和瑞士的经验 | 第63-64页 |
·完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 | 第64-73页 |
·工业化国家 | 第64-71页 |
·新兴市场国家 | 第71-73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总体表现 | 第73-79页 |
·信息透明度 | 第73-75页 |
·通货膨胀 | 第75-76页 |
·产出与失业 | 第76-79页 |
·准通货膨胀目标制: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 | 第79-85页 |
·美联储 | 第79-81页 |
·欧洲中央银行 | 第81-83页 |
·准通货膨胀目标制(quasi-inflation targeting):操作上更灵活性 | 第83-85页 |
·国际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 第85-90页 |
·学习哪些经验 | 第85-89页 |
·教训 | 第89-90页 |
第6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90-134页 |
·最优货币政策检验 | 第90-91页 |
·Clarida模型 | 第90页 |
·损失函数 | 第90-91页 |
·最优货币政策模型 | 第91页 |
·我国货币政策演进历程的简单回顾 | 第91-94页 |
·现行货币政策的效率检验 | 第94-102页 |
·可测性偏离 | 第94-95页 |
·相关性检验 | 第95-102页 |
·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效率 | 第102-112页 |
·关于货币供应量性质的划分 | 第102-104页 |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性质 | 第104-107页 |
·货币供应量传导效率实证检验 | 第107-108页 |
·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效率前景 | 第108-112页 |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正规要求 | 第112-120页 |
·制度要求 | 第113-115页 |
·经济条件要求 | 第115-119页 |
·操作技术要求 | 第119-120页 |
·我国现行条件审视与改进方向 | 第120-134页 |
·把价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适当其时 | 第120-121页 |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第121-123页 |
·准确的通货膨胀预测 | 第123-128页 |
·利率改革方案设想 | 第128-134页 |
第7章 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框架设计 | 第134-145页 |
·通货膨胀目标标准的设计 | 第134-138页 |
·目标形式与定位 | 第134-136页 |
·目标的起点与期限 | 第136-138页 |
·操作工具选择 | 第138-143页 |
·泰勒利率 | 第138-140页 |
·麦卡勒姆规则 | 第140-141页 |
·维克赛尔利率规则 | 第141-142页 |
·弗里德曼固定利率规则 | 第142页 |
·短期利率的选择 | 第142-143页 |
·结论 | 第143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模型 | 第143-145页 |
第8章 预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效应 | 第145-178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与需求拉动型增长 | 第145-154页 |
·我国是否存在凯恩斯需求不足 | 第145-148页 |
·中期目标偏离的福利损失 | 第148-149页 |
·资源转换效应 | 第149-151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资本积累效应 | 第151-154页 |
·产出与就业预期 | 第154-161页 |
·潜在GDP与GDP缺口 | 第154-156页 |
·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则 | 第156-158页 |
·中国的菲利普斯—奥肯曲线 | 第158-161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161-168页 |
·DID检验模型 | 第162-166页 |
·通胀目标期限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166-168页 |
·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人民币汇率 | 第168-178页 |
·人民币汇率的一般均衡模型 | 第169-171页 |
·人民币汇率效率分析 | 第171-176页 |
·人民币汇率风险 | 第176-178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78-181页 |
·结论 | 第178-179页 |
·建议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2页 |
后记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