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5-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四)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7-23页 |
(一)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7-19页 |
1、高技术时代背后的“危机综合症” | 第17-18页 |
2、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运动 | 第18-19页 |
(二)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9-23页 |
1、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 | 第19-20页 |
2、芒福德的有机技术观 | 第20-21页 |
3、埃吕尔的技术自主论 | 第21-23页 |
二、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45页 |
(一)技术自主性 | 第23-32页 |
1、技术控制的质疑 | 第23-25页 |
2、“技术”术语的界定 | 第25-27页 |
3、“技术漂迁”与“技术梦游” | 第27-29页 |
4、“技术命令”与“技术的逆适应” | 第29-32页 |
(二)技术政治性 | 第32-36页 |
1、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 第32-33页 |
2、技术的外在政治性 | 第33-35页 |
3、技术的内在政治性 | 第35-36页 |
(三)技术的民主控制 | 第36-40页 |
1、技术民主的历史追溯 | 第36-37页 |
2、技术的民主控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3、技术本质观—技术是一种生活形式 | 第38-40页 |
(四)高技术的限制路径 | 第40-45页 |
1、限制高技术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2、作为立法的技术 | 第42-43页 |
3、作为认识论意义的勒德主义 | 第43-45页 |
三、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评析 | 第45-51页 |
(一)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5-47页 |
1、升华了埃吕尔自主性技术理论 | 第45-46页 |
2、丰富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理论 | 第46-47页 |
(二)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7-49页 |
1、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环保观念 | 第47-48页 |
2、提高了公民对民主控制的认识 | 第48-49页 |
(三)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49-51页 |
1、技术自主性研究单一化 | 第49页 |
2、技术民主控制的片面化 | 第49-51页 |
四、兰登·温纳技术哲学思想对我国重构技术结构的启示 | 第51-56页 |
(一)技术自主性对我国技术失控现状的启示 | 第51-52页 |
(二)技术政治性对我国技术选择的启示 | 第52-53页 |
(三)技术民主控制对我国技术决策公众参与的启示 | 第53-54页 |
(四)高技术限制路径对我国技术评估的启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