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1.1灰霾与PM_(2.5) | 第15-16页 |
1.1.2 大气有机气溶胶 | 第16页 |
1.2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 第16-21页 |
1.3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研究 | 第21-30页 |
1.3.1 源解析方法 | 第21页 |
1.3.2 源解析的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1.3.3 武汉市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 第29-30页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4.1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30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第2章 大气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33-42页 |
2.1 武汉大气PM_(2.5)样品采集 | 第33-35页 |
2.1.1 武汉市背景简介 | 第33页 |
2.1.2 采样地点和时间 | 第33-35页 |
2.2 样品的实验分析 | 第35-39页 |
2.2.1 采样膜的前处理与保存 | 第35页 |
2.2.2 样品的质量浓度和化学组分分析 | 第35-36页 |
2.2.3 样品的有机预处理 | 第36-38页 |
2.2.4 有机物的测定 | 第38-39页 |
2.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第39-42页 |
2.3.1 质量保证 | 第39页 |
2.3.2 质量控制 | 第39-42页 |
第3章 大气PM_(2.5)中有机气溶胶的污染特征 | 第42-60页 |
3.1 武汉市大气PM_(2.5)的污染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3.2 武汉市大气PM_(2.5)的质量平衡 | 第44-49页 |
3.2.1 大气PM_(2.5)的化学组成 | 第44-47页 |
3.2.2 PM_(2.5)化学组成的区域差异 | 第47-49页 |
3.3 OC、EC的污染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3.4 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分布特征 | 第51-59页 |
3.4.1 多环芳烃(PAHs) | 第55-57页 |
3.4.2 正构烷烃 | 第57页 |
3.4.3 藿烷甾烷 | 第57-58页 |
3.4.4 左旋葡聚糖 | 第58-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气团远距离传输对有机气溶胶的影响分析 | 第60-70页 |
4.1 后向轨迹模型概述 | 第60-61页 |
4.2 气团传输路径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61-64页 |
4.3 秸秆燃烧污染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64-69页 |
4.3.1 大气PM_(2.5)化学组分的变化 | 第64-66页 |
4.3.2 秸秆燃烧的区域传输效应 | 第66-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武汉市大气有机气溶胶的来源 | 第70-90页 |
5.1 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概述 | 第70-71页 |
5.1.1 CMB模型的原理及其拟合的优度诊断 | 第70-71页 |
5.1.2 CMB模型的输入 | 第71页 |
5.2 大气有机气溶胶的来源解析 | 第71-77页 |
5.2.1 一次污染源对OC的贡献 | 第71-73页 |
5.2.2 二次有机碳(SOC)的贡献 | 第73-77页 |
5.3 大气PM_(2.5)的来源解析 | 第77-82页 |
5.4 源解析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82-88页 |
5.4.1 三个研究区域的结果比较 | 第82-84页 |
5.4.2 与国内外其它城市的结果比较 | 第84-88页 |
5.5 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