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陕西泾惠渠灌区水生态环境演变及健康评价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3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6页
        1.2.1 文献计量分析第14页
        1.2.2 国外研究进展第14-22页
        1.2.3 国内研究进展第22-26页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第26-30页
        1.3.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3.3 技术路线第28-29页
        1.3.4 论文创新点第29-30页
2 泾惠渠灌区水生态环境问题及特征分析第30-55页
    2.1 泾惠渠灌区概况第30-31页
        2.1.1 灌区自然地理概况第30-31页
        2.1.2 灌区社会经济概况第31页
        2.1.3 泾惠渠灌区的发展历程第31页
    2.2 泾惠渠灌区水生态环境问题第31-33页
        2.2.1 灌区水环境问题第31-32页
        2.2.2 灌区生态环境问题第32页
        2.2.3 水生态环境问题剖析第32-33页
    2.3 水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第33-34页
        2.3.1 水生态环境影响要素第33-34页
        2.3.2 水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第34页
    2.4 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第34-53页
        2.4.1 数据资源及分析方法第34-40页
        2.4.2 气温变化特征第40-42页
        2.4.3 降水变化特征第42-45页
        2.4.4 径流变化特征第45-49页
        2.4.5 水质要素变化特征第49-51页
        2.4.6 灌区土壤质量变化特征第51-52页
        2.4.7 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第52-53页
    2.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3 基于数字地球的灌区水生态环境要素可视化第55-75页
    3.1 数据资源整合与集成第55-59页
        3.1.1 大数据处理技术第55-57页
        3.1.2 数据资源整合方案第57页
        3.1.3 数据集成方案第57-59页
    3.2 数字地球服务体系第59-65页
        3.2.1 数字地球基础平台第59-60页
        3.2.2 数字地球集成化服务第60-62页
        3.2.3 水质模型集成第62-65页
    3.3 三维可视化平台设计第65-68页
        3.3.1 体系结构第65-66页
        3.3.2 功能模块第66-67页
        3.3.3 可视化技术第67-68页
    3.4 灌区水生态环境要素可视化应用第68-74页
        3.4.1 灌区基础信息查询第68-69页
        3.4.2 灌区实时数据查询第69页
        3.4.3 水生态环境演变分析第69-70页
        3.4.4 灌区渠道水质运移模拟第70-74页
    3.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4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及水质数值分析和动态模拟第75-101页
    4.1 研究方法及建模工具第75-77页
        4.1.1 建模工具GMS第75页
        4.1.2 数值模拟概念及流程第75-77页
    4.2 灌区地下水及水质建模第77-81页
        4.2.1 地下水分析数值方程第77-78页
        4.2.2 水质模拟数学模型第78-80页
        4.2.3 水盐运移数学模型第80-81页
    4.3 模型求解及程序开发第81-92页
        4.3.1 模拟水文单元划分第81-83页
        4.3.2 水质Agent模型实现第83-88页
        4.3.3 水盐运移仿真实现第88-92页
    4.4 地下水及水质动态模拟第92-99页
        4.4.1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模拟第92-94页
        4.4.2 灌区典型区域水盐运移模拟第94-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5 泾惠渠灌区水生态环境演变主题化健康评价第101-129页
    5.1 主题化评价模式及平台搭建第101-106页
        5.1.1 主题化评价模式第101-102页
        5.1.2 支撑平台体系结构第102-103页
        5.1.3 支撑平台关键技术第103-106页
    5.2 评价主题确定第106-108页
        5.2.1 主题化动态评价第106-108页
        5.2.2 评价主题的划分第108页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08-117页
        5.3.1 评价指标体系第108-114页
        5.3.2 评价方法集第114-115页
        5.3.3 指标及方法组件化第115-117页
    5.4 灌区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主题应用第117-128页
        5.4.1 水生态环境质量主题评价第117-120页
        5.4.2 资源利用水平主题评价第120-123页
        5.4.3 工程保障能力主题评价第123-125页
        5.4.4 可持续性主题评价第125-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9-131页
    6.1 结论第129-130页
    6.2 展望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1页
附录A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41-142页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点增量成形制件特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