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微/纳结构零价铁与三氧化二铁的合成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三种典型性污染物第13-17页
        1.2.1 DDT的性质及其危害第13-15页
        1.2.2 Cr(Ⅵ)的性质及其危害第15-16页
        1.2.3 NO_2~-的性质及其危害第16-17页
    1.3 典型污染物处理的现状第17-24页
        1.3.1 DDT的治理方法第17-21页
            1.3.1.1 物理方法第17页
            1.3.1.2 化学方法第17-19页
            1.3.1.3 生物方法第19-21页
        1.3.2 Cr(Ⅵ)的治理方法第21-22页
        1.3.3 NO_2~-的检测现状第22-24页
    1.4 铁基材料对典型性污染物处理现状第24-27页
        1.4.1 纳米零价铁对DDT与Cr(Ⅵ)的处理现状第24-26页
        1.4.2 纳米零价铁对DDT以及Cr(Ⅵ)的作用机理第26页
        1.4.3 氧化铁对NO_2~-的检测现状第26-27页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7-28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1.5.2 主要技术路线第28页
    1.6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二章 片状微/纳结构零价铁对水溶液中DDT的去除研究第30-44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实验过程第31-32页
        2.2.1 试剂及仪器第31页
        2.2.2 材料制备与表征第31页
        2.2.3 DDT水溶液中去除实验第31-32页
        2.2.4 反应产物分析第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42页
        2.3.1 片状微/纳结构零价铁第32-34页
        2.3.2 水溶液中DDT的去除第34-42页
            2.3.2.1 DDT降解动力学第37-38页
            2.3.2.2 影响因素第38-40页
            2.3.2.3 脱氯还原与矿化机制第40-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片状微/纳结构零价铁对土壤中DDT的去除第44-53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实验过程第44-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2页
        3.3.1 土壤中DDT的去除第45-48页
        3.3.2 影响因素第48-50页
        3.3.3 土壤中DDT移除的机制第50-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片状微/纳结构零价铁对六价铬的去除第53-63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实验过程第54-55页
        4.2.1 试剂及仪器第54页
        4.2.2 Cr(Ⅵ)去除与表征第54-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4.3.1 六价铬的去除第55-56页
        4.3.2 影响因素第56-58页
        4.3.3 吸附-还原去除机制第58-60页
        4.3.4 实际应用初探第60-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零价铁/碳球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对DDT的去除第63-75页
    5.1 引言第63-64页
    5.2 实验过程第64-65页
        5.2.1 试剂及仪器第64页
        5.2.2 材料制备第64-65页
        5.2.3 材料表征第65页
        5.2.4 DDT测试分析第6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5-74页
        5.3.1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态第65-70页
        5.3.2 溶液中DDT的去除第70-71页
        5.3.3 影响因素第71-73页
        5.3.4 吸附-还原机制第73-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零价铁/纤维素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Cr(Ⅵ)的去除第75-89页
    6.1 引言第75-76页
    6.2 实验过程第76-77页
        6.2.1 化学试剂第76页
        6.2.2 材料合成第76页
        6.2.3 材料表征第76-77页
        6.2.4 Cr(Ⅵ)的去除实验第7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7-88页
        6.3.1 结构与形态第77-80页
        6.3.2 形成机制第80-81页
        6.3.3 在Cr(Ⅵ)去除中的应用第81-88页
            6.3.3.1 Cr(Ⅵ)的去除第81-84页
            6.3.3.2 影响因素第84-86页
            6.3.3.3 吸附-还原机制第86-87页
            6.3.3.4 材料的重复利用第87-88页
    6.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金修饰氧化铁纳米棒阵列及对NO_2~-的光电响应第89-107页
    7.1 引言第89-90页
    7.2 实验部分第90-92页
        7.2.1 化学试剂第90-91页
        7.2.2 样品制备第91页
        7.2.3 表征第91-92页
        7.2.4 光电测量第92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2-106页
        7.3.1 AuNPs-Fe_2O_3复合材料第93-94页
        7.3.2 光电性质第94-95页
        7.3.3 亚硝酸盐的痕量检测第95-106页
            7.3.3.1 增强的光电响应第95-99页
            7.3.3.2 影响因素第99-100页
            7.3.3.3 金颗粒诱导空穴-电子分离机制第100-102页
            7.3.3.4 检测应用第102-106页
    7.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第107-109页
    8.1 全文小结第107页
    8.2 创新点第107-108页
    8.3 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调查研究--以D小学“寒露至,秋实香”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为例
下一篇:针对若干数据挖掘问题的量子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