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等离子体物理学论文

高气压条件下射频及直流激励的等离子体源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1.1 高气压条件下的等离子体放电第12-16页
        1.1.1 等离子体的热力学描述第12-14页
        1.1.2 工作气压对热力学状态的影响第14-15页
        1.1.3 高气压下等离子体的产生及其特征第15-16页
    1.2 高气压直流等离子体第16-22页
        1.2.1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炬第16-18页
        1.2.2 亚大气压直流辉光等离子体第18-22页
        1.2.3 大气压条件下的电晕放电第22页
    1.3 高气压射频放电第22-28页
        1.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炬第23-25页
        1.3.2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第25-27页
        1.3.3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第27-28页
    1.4 高气压微波放电第28-29页
    1.5 低气压容性耦合射频放电第29-30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30-32页
第二章 大气压30kW-ICP等离子体炬E-H模式第32-52页
    2.1 电感耦合(ICP)等离子体放电第32-33页
    2.2 30kW大气压ICP炬实验装置第33-42页
        2.2.1 高气压ICP等离子体放电的趋肤深度与均匀性讨论第33-39页
        2.2.2 2MHz大气压30kW-ICP等离子体炬实验装置第39-42页
    2.3 高功率ICP等离子体E-H模式转换实验第42-43页
    2.4 ICP等离子体炬模式转换的理论分析第43-50页
        2.4.1 射频场中等离子体的功率吸收与耗散第43-49页
        2.4.2 等离子体放电的功率平衡与模式转换第49-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低功率大气压ICP等离子体微射流的放电跳变第52-68页
    3.1 低功率模式下ICP等离子体微射流第52-54页
    3.2 等离子体射流的发射光谱诊断与电子激发温度的计算第54-57页
    3.3 大气压ICP等离子体微射流的模式研究第57-67页
        3.3.1 实验安排第57页
        3.3.2 二次点火诱发的ICP等离子体射流的放电跳变第57-59页
        3.3.3 等离子体射流热效应第59-62页
        3.3.4 电子激发温度第62-63页
        3.3.5 ICP等离子体射流放电跳变的机制第63-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高气压下直流辉光等离子体的脉冲特性第68-86页
    4.1 高气压条件下直流辉光等离子体第68-74页
        4.1.1 直流辉光放电第68-71页
        4.1.2 高气压条件下直流辉光等离子体的稳定性第71-72页
        4.1.3 高气压直流辉光等离子体稳定运行的研究进展第72-74页
    4.2 高气压直流辉光放电的脉冲控制第74-78页
        4.2.1 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脉冲运行第74-75页
        4.2.2 脉冲调制系统设计第75-77页
        4.2.3 脉冲调制等离子体放电诊断第77-78页
    4.3 高气压下直流辉光等离子体的脉冲特性第78-84页
        4.3.1 放电电压电流波形随占空比的变化第78-82页
        4.3.2 不同占空比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第82-83页
        4.3.3 脉冲占空比的控制机制第83-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射频等离子体Si-B-N合金沉积第86-108页
    5.1 研究背景第86-88页
    5.2 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沉积实验装置第88-93页
        5.2.1 射频容性耦合放电第88-89页
        5.2.2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第89页
        5.2.3 CCP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装置第89-93页
    5.3 Si-B-N薄膜沉积与特性第93-103页
        5.3.1 Si-B-N薄膜的制备第93页
        5.3.2 Si-B-N薄膜的特性与结构第93-103页
    5.4 铁基表面Si-B-N薄膜界面特征第103-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8-112页
    6.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08-110页
    6.2 未来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化学活性细菌胞外电子转移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方法
下一篇:科学数据用户相关性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