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7页 |
1.1 研究概述 | 第14页 |
1.2 电化学活性细菌 | 第14-21页 |
1.2.1 电化学活性细菌的环境意义 | 第14-16页 |
1.2.2 电化学活性细菌的胞外电子转移机理 | 第16-20页 |
1.2.3 电化学活性细菌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 电子转移蛋白-外膜细胞色素c的体外电子转移 | 第21-28页 |
1.3.1 外膜细胞色素c的蛋白结构及相关性质 | 第21-24页 |
1.3.2 外膜细胞色素c与电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及电子传递 | 第24-27页 |
1.3.3 电化学法和光谱法在胞外电子转移过程的应用 | 第27-28页 |
1.4 生物电化学系统 | 第28-32页 |
1.4.1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1.4.2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性能评价 | 第29-30页 |
1.4.3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能量损失 | 第30-32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7页 |
第二章 外膜细胞色素c (OmcA)与氧化石墨烯(GO)的界面电子传递机制 | 第47-63页 |
2.1 概述 | 第47-4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2.2.1 OmcA的表达和提纯 | 第48页 |
2.2.2 蛋白膜循环伏安法 | 第48-49页 |
2.2.3 基于驻流分光光度计的动力学实验 | 第49页 |
2.2.4 OmcA的二级结构表征 | 第49页 |
2.2.5 OmcA/GO相互作用过程的红外监测及二维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2.3.1 OmcA和GO的光谱和电化学特性 | 第50-51页 |
2.3.2 OmcA/GO界面电子传递的动力学过程 | 第51-53页 |
2.3.3 OmcA二级结构的变化 | 第53-54页 |
2.3.4 OmcA/GO相互作用的红外光谱演变和二维相关分析 | 第54-56页 |
2.3.5 OmcA/GO界面电子传递的分子机制 | 第56-58页 |
2.4 小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第三章 OmcA与纳米三氧化二铁界面电子传递机制 | 第63-75页 |
3.1 概述 | 第63-6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3.2.1 OmcA/α-Fe_2O_3相互作用过程的红外监测及二维相关分析 | 第65页 |
3.2.2 OmcA/α-Fe_2O_3界面电子转移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3.3.1 OmcA在α-Fe_2O_3膜表面的红外性质 | 第66-67页 |
3.3.2 OmcA在α-Fe_2O_3膜表面的红外光谱演变以及二维相关分析 | 第67-68页 |
3.3.3 水溶液中外膜蛋白/α-Fe_2O_3界面电子转移分子机制 | 第68-70页 |
3.4 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第四章 解偶联剂3,3',4',5-四氯水杨酰苯胺对Shewanella胞外电子传递的调控 | 第75-83页 |
4.1 概述 | 第75-7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4.2.1 Shewanella培养 | 第76页 |
4.2.2 微生物燃料电池实验 | 第76-77页 |
4.2.3 底物浓度分析 | 第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0页 |
4.3.1 MFC产电性能 | 第77-78页 |
4.3.2 Shewanella对底物的利用 | 第78页 |
4.3.3 Shewanella的胞外电子传递机理 | 第78-80页 |
4.4 小结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五章 内源性氧化还原媒介分子修饰的碳电极对电化学活性细菌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调控 | 第83-104页 |
5.1 概述 | 第83-8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4-88页 |
5.2.1 电极制备与表征 | 第84-85页 |
5.2.2 Geobacter培养 | 第85页 |
5.2.3 微生物电解池实验 | 第85-86页 |
5.2.4 微生物燃料电池测试 | 第86页 |
5.2.5 生物膜电化学分析 | 第86页 |
5.2.6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计算 | 第86-8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8页 |
5.3.1 电极的电化学及表面性质 | 第88-90页 |
5.3.2 微生物电解池的产电情况 | 第90-92页 |
5.3.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 第92-93页 |
5.3.4 生物膜的电化学特征 | 第93-94页 |
5.3.5 界面电子传递机理的解析 | 第94-98页 |
5.4 小结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