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和胃愈疡方治疗早期胃癌ESD后溃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前言第13-14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4-32页
    1. 现代医学对胃ESD后溃疡的研究第14-25页
        1.1 ESD 基本概况第14-16页
            1.1.1 ESD的优点第14页
            1.1.2 ESD的适应症第14页
            1.1.3 ESD的操作过程第14-15页
            1.1.4 ESD疗效评价第15页
            1.1.5 ESD的常见并发症第15-16页
            1.1.6 胃ESD并发症的治疗第16页
        1.2 早期胃癌的ESD治疗第16-18页
            1.2.1 早期胃癌概述第16-18页
            1.2.2 ESD治疗EGC的适应症第18页
        1.3 胃ESD后溃疡的研究进展第18-21页
            1.3.1 胃ESD后溃疡的特点第18-19页
            1.3.2 胃ESD后溃疡的治疗方法第19-20页
            1.3.3 影响胃ESD后溃疡愈合的因素第20-21页
        1.4 胃溃疡愈合质量与促溃疡愈合因子第21-25页
            1.4.1 胃ESD后溃疡愈合(疗效)质量判定第21-22页
            1.4.2 影响胃ESD后溃疡愈合的因子第22-25页
    2. 中医学对胃ESD后溃疡的认识第25-32页
        2.1 病名的认识第25-26页
            2.1.1 胃脘痛第25页
            2.1.2 胃痞第25页
            2.1.3 吐酸第25-26页
            2.1.4 嘈杂第26页
        2.2 病因病机及辨症论治第26-28页
            2.2.1 病因病机第26-27页
            2.2.2 辨症论治第27-28页
        2.3 导师对胃ESD后溃疡的辨治经验第28-32页
            2.3.1 和胃愈疡方第28-30页
                2.3.1.1 和胃愈疡方的组方分析第28页
                2.3.1.2 和胃愈疡方的药物作用研究第28-30页
            2.3.2 中医特色治疗第30页
            2.3.3 验案举隅第30-31页
            2.3.4 本研究立意第31-32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32-50页
    1. 临床资料第32-35页
        1.1 研究对象第32页
            1.1.1 病例来源及分组第32页
            1.1.2 样本量估算第32页
        1.2 诊断标准第32-34页
            1.2.1 中医辨证标准第32页
            1.2.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及评分标准第32-33页
            1.2.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33页
            1.2.4 溃疡内镜分期参照Sakita-Fukutomi分期标准第33-34页
            1.2.5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第34页
            1.2.6 溃疡测定标准第34页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第34页
        1.4 剔除标准第34-35页
        1.5 中途退出及脱落病例的判定标准第35页
    2. 设计模式第35页
        2.1 随机分组流程第35页
    3. 研究方法第35-38页
        3.1 治疗方法第35-37页
            3.1.1 治疗前准备第35页
            3.1.2 治疗器械第35-36页
            3.1.3 治疗步骤第36页
            3.1.4 术后治疗第36-37页
        3.2 观察指标第37页
            3.2.1 中医证候疗效第37页
            3.2.2 溃疡面积及缩小率第37页
            3.2.3 胃镜疗效第37页
            3.2.4 再生粘膜组织学成熟度第37页
            3.2.5 安全性指标第37页
        3.3 统计分析第37-38页
        3.4 试验伦理学第38页
    4. 研究结果第38-47页
        4.1 一般资料第38-40页
            4.1.1 基本情况第39页
            4.1.2 病史第39页
            4.1.3 病变部位及内镜分型第39页
            4.1.4 手术情况第39-40页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40-44页
            4.2.1 主、次症积分比较第40-41页
            4.2.2 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第41-43页
            4.2.3 部疗效比较第43-44页
        4.3 溃疡面积及缩小率第44-45页
        4.4 胃镜疗效比较第45-46页
        4.5 再生粘膜组织学成熟度第46-47页
        4.6 溃疡愈合相关因素分析第47页
        4.7 安全性评价第47页
    5. 讨论第47-49页
    6. 结论第49-50页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第50-63页
    实验(一) 和胃愈疡方对急性胃溃疡模型大鼠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第50-58页
        1. 实验材料第50-51页
            1.1 实验动物第50页
            1.2 实验物器第50页
            1.3 试剂第50-51页
            1.4 其他物品第51页
            1.5 药品和制备方法第51页
                1.5.1 和胃愈疡方煎液第51页
                1.5.2 奥美拉唑水溶液第51页
                1.5.3 100%冰乙酸溶液第51页
                1.5.4 实验药品配置第51页
        2. 实验方法第51-53页
            2.1 动物分组和造模方法第51-52页
            2.2 给药剂量及方法第52页
                2.2.1 给药剂量第52页
                2.2.2 给药方法第52页
            2.3 取材第52页
            2.4 观察指标第52-53页
                2.4.1 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率第53页
                2.4.2 再生粘膜厚度第53页
                2.4.3 血清EGF、PGE_2含量第53页
                2.4.4 统计方法第53页
        3. 结果第53-56页
            3.1 溃疡大体形态第53-54页
            3.2 和胃愈疡方对大鼠溃疡指数的影响第54页
            3.3 和胃愈疡方对大鼠溃疡再生粘膜厚度的影响第54-55页
            3.4 和胃愈疡方对急性胃溃疡大鼠清EGF、PGE_2的影响第55-56页
        4. 讨论第56-58页
    实验(二) 和胃愈疡方对急性胃溃疡模型大鼠B-CATENIN表达的影响第58-63页
        1. 实验材料第58-59页
            1.1 实验动物第58页
            1.2 实验仪器第58页
            1.3 试剂第58页
            1.4 实验药品和制备方法第58-59页
        2. 实验方法第59-60页
            2.1 动物分组和造模方法第59页
            2.2 给药剂量及方法第59页
            2.3 取材第59页
            2.4 样本的收集及裂解第59页
            2.5 蛋白浓度的测定及电泳样本的制备第59页
            2.6 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第59-60页
            2.7 统计学方法第60页
        3. 结果第60-61页
        4. 讨论第61-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附录1 缩略词表第71-72页
附录2 病例报告表第72-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奈奎斯特速率光传输系统的时频域压缩调制与接收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加味五七散对胃EMR术后溃疡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