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我国能源金三角宁东煤化工基地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9页
        1.1.1 能源金三角简介第13-15页
        1.1.2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简介第15-19页
    1.2 细颗粒物研究概述第19-27页
        1.2.1 细颗粒物的定义及对人类环境的影响第19-21页
        1.2.2 细颗粒物来源研究第21-23页
        1.2.3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细颗粒物的质量要求第23-25页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27页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第27-29页
        1.3.1 研究目的第27页
        1.3.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3.3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9-40页
    2.1 采样点的选取第29-31页
    2.2 样品采集第31-32页
    2.3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第32-36页
        2.3.1 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测定第32页
        2.3.2 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第32-34页
        2.3.3 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第34-35页
        2.3.4 无机元素的测定第35-36页
    2.4 细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第36-40页
        2.4.1 化学质量重构方法第36-37页
        2.4.2 PMF模型运行方法第37-38页
        2.4.3 WRF-Chem模型模拟方法第38-40页
第三章 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第40-49页
    3.1 PM_1污染水平及时空差异第40-42页
    3.2 PM_(2.5)污染水平及时空差异第42-44页
    3.3 PM_1与PM_(2.5)的相关性以及PM_1/PM_(2.5) 比值分析第44-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细颗粒物中的化学组分及污染特征第49-70页
    4.1 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第49-57页
        4.1.1 PM_1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第49-51页
        4.1.2 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第51-56页
        4.1.3 基于ISORROPIAII模型的细颗粒物中无机盐组分模拟第56-57页
    4.2 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第57-62页
        4.2.1 PM_1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第58-59页
        4.2.2 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第59-60页
        4.2.3 OC/EC和 /EC比值特征第60-62页
    4.3 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第62-66页
        4.3.1 PM_1中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第62-64页
        4.3.2 PM_(2.5)中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第64-66页
    4.4 各化学组分对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第66-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第70-80页
    5.1 细颗粒物化学质量重构第70-75页
        5.1.1 PM_1化学质量重构结果第70-72页
        5.1.2 PM_(2.5)化学质量重构结果第72-75页
    5.2 基于PMF模型的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第75-78页
    5.3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WRF-Chem模拟研究第80-107页
    6.1 WRF-Chem模型模拟设计第80-81页
    6.2 WRF-Chem模型排放清单的改进第81-86页
    6.3 WRF-Chem模型夏季模拟结果第86-92页
        6.3.1 夏季OC的日平均浓度模拟结果第86-87页
        6.3.2 夏季EC的日平均浓度模拟结果第87-89页
        6.3.3 夏季PM_(2.5)的日平均浓度模拟结果第89-90页
        6.3.4 夏季OC、EC和 PM_(2.5)的月平均浓度模拟结果第90-92页
    6.4 WRF-Chem模型冬季模拟结果第92-99页
        6.4.1 冬季OC的日平均浓度模拟结果第92-93页
        6.4.2 冬季EC的日平均浓度模拟结果第93-95页
        6.4.3 冬季PM_(2.5)的日平均浓度模拟结果第95-97页
        6.4.4 冬季OC、EC和 PM_(2.5)的月平均浓度模拟结果第97-99页
    6.5 WRF-Chem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对比第99-106页
    6.6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10页
    7.1 主要结论第107-109页
    7.2 特色与创新第109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8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西部兰州盆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呼吸暴露风险
下一篇:环境重金属污染对花背蟾蜍繁殖对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