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

内容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20页
导论第21-47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21-28页
        (一)法治的由来及基本内涵第21-25页
        (二)法治与人治第25-26页
        (三)法制与法治第26-27页
        (四)法治道路第27-28页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8-31页
        (一)理论意义第28-30页
        (二)实践价值第30-31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31-43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31-40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40-43页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第43页
    四、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第43-44页
        (一)研究目标第43页
        (二)研究内容第43-44页
        (三)研究方法第44页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第44-47页
        (一)主要观点第44-45页
        (二)创新之处第45-47页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选择依据第47-63页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学思想第47-51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法学思想第47-49页
        (二)列宁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第49-51页
    二、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第51-56页
        (一)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有益尝试第51-54页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第54-55页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启示第55-56页
    三、现实依据:基本国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第56-60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第56-59页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第59-60页
    四、国际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第60-63页
        (一)学习借鉴西方法治思想第61页
        (二)学习借鉴西方崇尚法治的习惯第61-62页
        (三)学习借鉴西方完善的法治形式第62-63页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与发展第63-90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启(1978-1982)第63-67页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法制建设的新征程第63-64页
        (二)“八二宪法”与法制的恢复、重建第64-67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初步形成(1983-1999)第67-71页
        (一)立法、普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第68-70页
        (二)三次法制讲座与“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入宪第70页
        (三)依法行政理念的形成与司法改革的进展第70-71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形成(2000-2011)第71-75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特色第72-74页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新发展第74-75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完善(2012-)第75-84页
        (一)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75-77页
        (二)协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第77-78页
        (三)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第78-80页
        (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第80-84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第84-90页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84-85页
        (二)坚持改革开放与依法治国双轮驱动第85-86页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第86-88页
        (四)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与从中国实际出发相结合第88-90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第90-111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第90-98页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90-93页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93-95页
        (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第95-98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工作布局第98-102页
        (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统一的整体第98-100页
        (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统一的整体第100-101页
        (三)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是统一的整体第101-102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建设方针第102-107页
        (一)科学立法第102-103页
        (二)严格执法第103-104页
        (三)公正司法第104-105页
        (四)全民守法第105-107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目标第107-111页
        (一)法治体系构建国家治理的制度之基第107-108页
        (二)法治能力塑造国家治理的能力之本第108-111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色第111-127页
    一、道路性质: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111-119页
        (一)党的领导是灵魂第111-114页
        (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114-116页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学理支撑第116-117页
        (四)全体人民平等共享人权第117-119页
    二、生成模式: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第119-122页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法治模式第119-121页
        (二)政府推进型法治蕴含的政治逻辑第121-122页
    三、制度运行:渐进型法治道路第122-125页
        (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法治道路第122-123页
        (二)改革是法治的强大驱动力第123-125页
    四、法域类型:开放包容型法治道路第125-127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27-142页
    一、法治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第127-136页
        (一)法律规范体系与法治实施体系发展不平衡第127-129页
        (二)区域法治发展不平衡第129-132页
        (三)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发展不平衡第132-134页
        (四)法治与“五位一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第134-136页
    二、法治发展不充分影响了法治功能的有效发挥第136-142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不充分第136-138页
        (二)法治思维水平和法治能力提升不充分第138-139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树立不充分第139-142页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拓展方向第142-163页
    一、从重点领域先行向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升级第142-149页
        (一)坚持三个“依法”共同推进第142-144页
        (二)坚持三个“法治”一体建设第144-145页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第145-146页
        (四)坚持国家法治与区域法治协调发展第146-147页
        (五)坚持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相结合第147-148页
        (六)坚持法治硬实力与软实力一起抓第148-149页
    二、从建设法律体系向建设法治体系升级第149-155页
        (一)以提高立法质量为核心,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第149-150页
        (二)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重点,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第150-152页
        (三)以规范权力运行为着力点,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第152-153页
        (四)以人才和文化保障为突破口,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第153-154页
        (五)以健全党规工作机制为抓手,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第154-155页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第155-159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建设的灵魂第155-157页
        (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第157-159页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第159-163页
        (一)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机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第160-161页
        (二)坚定法治道路自信,分“两步走”建成法治强国第161-163页
结语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情境及主体因素对移情的共同影响
下一篇:《唐話辭書類集》及其所録詞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