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2页 |
| 1 泡状棘球蚴病简介 | 第11-15页 |
| 1.1 传播途径及危害 | 第11-13页 |
| 1.2 棘球绦虫的分类及地域分布 | 第13-14页 |
| 1.3 治疗进展 | 第14页 |
| 1.4 预防措施 | 第14-15页 |
| 2 泡球蚴生发细胞简介 | 第15-16页 |
| 3 干细胞与细胞周期 | 第16-19页 |
| 3.1 干细胞 | 第16-17页 |
| 3.2 细胞周期阶段 | 第17-18页 |
| 3.3 成体干细胞及细胞周期特点 | 第18-19页 |
| 4 EdU与BrdU标记技术在检测细胞增殖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 4.1 BrdU标记技术在检测细胞增殖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4.2 EdU标记技术在检测细胞增殖中的应用 | 第20页 |
| 4.3 EdU与BrdU的双重标记 | 第20-21页 |
| 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泡球蚴生发细胞细胞周期时相的探究 | 第22-46页 |
| 1 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22-23页 |
| 2 仪器与耗材 | 第23页 |
| 3 溶液配制 | 第23-25页 |
| 3.1 常用溶液配制 | 第23-25页 |
| 4 实验方法 | 第25-32页 |
| 4.1 泡状棘球蚴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 4.2 泡球蚴泡囊贴片制备 | 第27-28页 |
| 4.3 EdU-BrdU双标实验 | 第28-29页 |
| 4.4 EdU-pH3双标实验 | 第29-32页 |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42页 |
| 5.1 EdU和BrdU最短成功标记时间的探索 | 第33-35页 |
| 5.2 EdU与pH3双标法测定G2期时长 | 第35-36页 |
| 5.3 泡球蚴生发细胞细胞周期总时长的探索 | 第36-41页 |
| 5.4 EdU与pH3双标法测定S期时长 | 第41页 |
| 5.5 生发细胞细胞周期M期和G1期时长的探索 | 第41-42页 |
| 6 讨论 | 第42-46页 |
| 第三章 外源宿主因子对生发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6-56页 |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6-47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46-47页 |
| 2 仪器与耗材 | 第47页 |
| 3 溶液配制 | 第47-49页 |
| 3.1 实验药品配制 | 第47页 |
| 3.2 常用溶液配置 | 第47-49页 |
| 4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4.1 外源宿主因子作用于泡球蚴原头节实验 | 第49-50页 |
| 4.2 泡球蚴原头节生发细胞增殖检测 | 第50-51页 |
| 4.3 EGFR抑制剂CI-1033作用体外培养泡囊 | 第51页 |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4页 |
| 5.1 外源宿主因子对成熟原头节的生发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51-52页 |
| 5.2 泡球蚴内原头节生发细胞细胞增殖特点 | 第52-53页 |
| 5.3 宿主介导的EGF/EGFR信号通路对泡球蚴生发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53-54页 |
| 6 讨论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