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论文--寒潮论文

云南高原部分农户低温冻害风险感知力与风险承受能力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选题背景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3页
        1.2.1 农业低温冻害第15-16页
        1.2.2 灾害风险感知第16-20页
        1.2.3 风险承受能力第20-22页
        1.2.4 研究述评第22-23页
    1.3 理论基础第23-25页
        1.3.1 文化理论第23-24页
        1.3.2 环境认知论第24页
        1.3.3 地方理论第24-25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5页
        1.4.2 研究意义第25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27页
        1.5.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6 创新点第27-28页
    1.7 研究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2章 研究区域选择与设计第29-38页
    2.1 研究区域选择第29-33页
        2.1.1 选取原则第29-30页
        2.1.2 研究区概况第30-32页
        2.1.3 各村落基本情况第32-33页
    2.2 问卷设计与调查统计第33-38页
        2.2.1 问卷设计第33-34页
        2.2.2 问卷结果初步统计第34页
        2.2.3 问卷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第34-36页
        2.2.4 问卷信效度分析第36-38页
第3章 低温冻害风险感知力研究第38-61页
    3.1 低温冻害风险感知力的界定第38页
    3.2 理论模型构建及变量的选择第38-42页
        3.2.1 低温冻害风险感知力理论模型构建第38-41页
        3.2.2 风险感知力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1-42页
    3.3 低温冻害风险感知力测量模型建立第42-46页
        3.3.1 风险感知力TOPSIS模型建立第42-43页
        3.3.2 风险感知力指标因子测量结果及分析第43-46页
        3.3.3 风险感知力的类型划分第46页
    3.4 低温冻害风险感知力差异分析第46-57页
        3.4.1 从不同区域的农户分析第47-50页
        3.4.2 从不同地形条件的农户分析第50-53页
        3.4.3 从不同经济情况的农户分析第53-56页
        3.4.4 影响风险感知力差异的因素分析第56-57页
    3.5 不同类型的农户提高风险感知力的建议和对策第57-59页
    3.6 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低温冻害风险承受能力研究第61-80页
    4.1 风险承受能力概念界定第61页
    4.2 低温冻害风险承受能力指标体系建立第61-62页
    4.3 低温冻害风险承受能力综合评价第62-66页
        4.3.1 风险承受能力测量模型的构建第62-65页
        4.3.2 风险承受能力结果分析第65-66页
    4.4 低温冻害风险承受能力差异分析第66-71页
        4.4.1 从不同区域的农户分析第66-68页
        4.4.2 从不同地形条件的农户分析第68-69页
        4.4.3 从不同经济情况的农户分析第69-71页
        4.4.4 影响风险承受能力差异的因素分析第71页
    4.5 低温冻害风险承受能力类型划分第71-77页
        4.5.1 风险承受能力类型划分第71-72页
        4.5.2 判别分析第72-77页
    4.6 不同类型农户提高风险承受能力的种植发展建议第77-79页
    4.7 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风险感知力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关性分析第80-84页
    5.1 指标因子分析第80页
    5.2 总体样本相关性分析第80-81页
    5.3 从不同区域的视角第81页
    5.4 从不同地形条件的视角第81-82页
    5.5 从不同经济情况的视角第82-83页
    5.6 小结第83-84页
第6章 典型案例分析第84-90页
    6.1 典型案例1第84-85页
    6.2 典型案例2第85-86页
    6.3 典型案例3第86-87页
    6.4 典型案例4第87-89页
    6.5 小结第89-9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4页
    7.1 结论与讨论第90-92页
    7.2 研究中的思考第92-93页
    7.3 研究局限性与后续研究展望第93-94页
附录1第94-99页
附录2第9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与趋势分析
下一篇:昆明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