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加工厂机械设备论文

超声速分离器内CO2相变凝结特性及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工业上常用的CO_2脱除方法第14-16页
        1.2.2 喷管超声速凝结理论及实验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3 天然气超声速旋流分离技术研究现状第20-23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CO_2表面张力及基本热力学参数研究第25-41页
    2.1 低温状态下CO_2的表面张力预测模型研究第25-34页
        2.1.1 经验关联式第25-30页
        2.1.2 实验数据第30-31页
        2.1.3 表面张力模型修正及讨论第31-34页
    2.2 基本热力学参数计算第34-40页
        2.2.1 饱和温度的计算第34-35页
        2.2.2 定压比热的计算第35-36页
        2.2.3 动力粘度的计算第36页
        2.2.4 导热系数的计算第36-38页
        2.2.5 蒸发潜热的计算第38-39页
        2.2.6 液相密度的计算第39-40页
    2.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CH4-CO_2混合气体超声速凝结特性研究第41-58页
    3.1 喷管结构设计第41-44页
        3.1.1 喷管渐缩段第41-42页
        3.1.2 喷管渐扩段第42-44页
    3.2 超声速凝结数学模型第44-46页
        3.2.1 控制方程第44-45页
        3.2.2 液滴成核及生长模型第45页
        3.2.3 表面张力预测模型第45-46页
    3.3 数值计算方法及验证第46-48页
        3.3.1 数值计算方法第46-47页
        3.3.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47页
        3.3.3 模型验证第47-4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3.4.1 混合气体喷管内凝结流动参数分布第48-49页
        3.4.2 入口压力对凝结流动参数的影响第49-52页
        3.4.3 入口温度对凝结流动参数的影响第52-54页
        3.4.4 入口CO_2含量对凝结流动参数的影响第54-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超声速分离器结构优化与流场特性研究第58-71页
    4.1 超声速分离器激波控制与结构优化第58-60页
        4.1.1 激波控制的理论依据第58-59页
        4.1.2 超声速分离器结构优化第59-60页
    4.2 超声速流动数学模型第60-61页
        4.2.1 控制方程第60页
        4.2.2 紊流模型第60-61页
    4.3 数值计算方法及验证第61-64页
        4.3.1 边界条件第61-62页
        4.3.2 网格独立性验证第62页
        4.3.3 模型验证第62-6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4-69页
        4.4.1 压损比对激波位置的影响第64-65页
        4.4.2 入口压力对流场分布的影响第65-67页
        4.4.3 超声速分离器流场分布规律第67-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旋流器结构设计及旋流分离性能研究第71-79页
    5.1 旋流器结构设计第71-72页
        5.1.1 常见的旋流器结构第71-72页
        5.1.2 旋流器结构优选第72页
    5.2 超声速旋流数学模型第72页
        5.2.1 控制方程第72页
        5.2.2 紊流模型第72页
    5.3 数值计算方法及验证第72-73页
        5.3.1 边界条件第72页
        5.3.2 网格划分第72-73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3-77页
        5.4.1 叶片旋转角度对压力和切向速度的影响第73-74页
        5.4.2 叶片厚度对压力和切向速度的影响第74-76页
        5.4.3 叶片长度对压力和切向速度的影响第76-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超声速分离器内CO_2液滴运动规律研究第79-91页
    6.1 离散相模型概述第79-80页
    6.2 气体与液滴两相流动数学模型第80-81页
        6.2.1 连续相控制方程第80页
        6.2.2 离散相控制方程第80-81页
    6.3 液滴运动数值计算方法第81-83页
        6.3.1 物理模型第81-82页
        6.3.2 计算方法第82-83页
        6.3.3 边界条件第83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83-90页
        6.4.1 超声速分离器内气相流场分布规律第83-85页
        6.4.2 超声速分离器内液滴运动轨迹分析第85-86页
        6.4.3 液滴粒径与速度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第86-88页
        6.4.4 入口压力对气体脱除效率的影响第88-90页
    6.5 本章小节第90-91页
第七章 结论第91-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附录第100-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3-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态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大功率往复式压缩机整机振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