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自发空间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第10-12页
        1.2.1 研究的目标第10页
        1.2.2 研究的内容第10-11页
        1.2.3 关于自发空间的概念第11-12页
    1.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12-14页
        1.3.1 研究的方法第12-13页
        1.3.2 研究的框架第13-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4-16页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第14页
        1.4.2 研究缺憾与趋势第14-16页
第2章 鄂东南传统村镇的自然与人文背景第16-20页
    2.1 鄂东南地理位置与特征第16页
    2.2 鄂东南乡村生活与文化第16-17页
    2.3 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空间组成元素的多样性第17页
    2.4 传统民居聚落聚族而居的形式第17-18页
    2.5 鄂东南民居聚落营建的风水观第18-19页
    2.6 小结第19-20页
第3章 鄂东南典型民居聚落空间要素分析第20-43页
    3.1 通山县芭蕉湾村空间要素分析第20-27页
        3.1.1 通山县芭蕉湾村简况第20-21页
        3.1.2 芭蕉湾村选址布局及空间结构第21-23页
        3.1.3 家族教化,崇文重教的神圣空间——祠堂第23-25页
        3.1.4 起伏有致,脊翘墀昂的建筑第25-26页
        3.1.5 建筑天井第26-27页
    3.2 通山县石门村自发空间组合第27-34页
        3.2.1 通山县石门村简况第27-29页
        3.2.2 石门村自发性空间第29-34页
    3.3 民居自发性空间的建筑装饰第34-42页
        3.3.1 拴马石装饰第34-36页
        3.3.2 柱及柱础装饰第36-38页
        3.3.3 建筑窗饰第38-42页
    3.4 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鄂东南传统村镇民居聚落自发空间组合模式与特色第43-54页
    4.1 鄂东南传统村镇民居聚落自发空间组合模式第43-51页
        4.1.1 晒场第43-44页
        4.1.2 街巷道路第44-47页
        4.1.3 房前屋后的菜园第47页
        4.1.4 小卖部等公共场地第47-48页
        4.1.5 水塘和小溪第48-49页
        4.1.6 田地第49页
        4.1.7 民居建筑空间第49-50页
        4.1.8 戏台第50页
        4.1.9 村口第50-51页
    4.2 鄂东南传统村镇民居聚落自发空间组合特色第51-53页
        4.2.1 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观第51页
        4.2.2 融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人文情态第51页
        4.2.3 本土环境资源条件的合理利用第51-52页
        4.2.4 注重单体建筑材料、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第52-53页
    4.3 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及更新策略第54-62页
    5.1 原则与目标第54-56页
        5.1.1 保护原则第54-55页
        5.1.2 保护目标第55-56页
    5.2 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56-57页
        5.2.1 地域特色的可持续性第56页
        5.2.2 聚落自发空间的可持续性第56页
        5.2.3 生态文化的可持续性第56页
        5.2.4 聚落景观的可继承性第56-57页
    5.3 当代村镇聚落空间组合营建的适宜途径第57-61页
        5.3.1 设计要结合自然第57页
        5.3.2 营建要结合当代聚落空间阶层分化和文化差异第57-58页
        5.3.3 当代聚落公共空间中交往功能和归属感的营建第58-59页
        5.3.4 当代聚落空间营建中应注重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原型的吸取第59页
        5.3.5 当代聚落空间的营建应考虑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资源第59-60页
        5.3.6 结合传统聚落空间形式来建设当代聚落空间的现代农业景观第60页
        5.3.7 适当发展传统聚落的生态旅游业第60-61页
    5.4 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6.1 研究总结第62-63页
    6.2 展望未来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硅尾渣制备陶瓷瓦的研究
下一篇:光催化、疏水等功能性水泥基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