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微晶玻璃概述 | 第10-14页 |
1.2.1 微晶玻璃简介 | 第10-12页 |
1.2.2 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 第12-13页 |
1.2.3 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 第13-14页 |
1.3 稀土发光 | 第14-16页 |
1.3.1 稀土简介 | 第14-15页 |
1.3.2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 | 第15页 |
1.3.3 影响稀土离子发光的因素 | 第15-16页 |
1.4 白光LED | 第16-20页 |
1.4.1 白光LED简介 | 第16-18页 |
1.4.2 白光LED用发光材料 | 第18-20页 |
1.4.2.1 LED用玻璃材料 | 第19页 |
1.4.2.2 LED用微晶玻璃材料 | 第19-20页 |
1.5 稀土掺杂YAG发光微晶玻璃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与测试 | 第24-32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制备流程 | 第25-26页 |
2.3 微晶玻璃样品的组成设计及制备 | 第26-29页 |
2.3.1 玻璃组成设计 | 第26-27页 |
2.3.2 稀土离子的选择 | 第27-28页 |
2.3.3 玻璃及微晶玻璃样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2.4 测试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2.4.1 玻璃熔融温度的确定 | 第29页 |
2.4.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9-30页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0页 |
2.4.4 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结构分析(FESEM) | 第30页 |
2.4.5 吸收-透过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2.4.6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1页 |
2.4.7 CIE色坐标的计算 | 第31页 |
2.4.8 其他物理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第3章 YAG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析晶性能研究 | 第32-48页 |
3.1 YAG微晶玻璃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 PbO/SiO_2 对玻璃熔融温度及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1 玻璃原料的组成设计 | 第33页 |
3.2.2 PbO/SiO_2 对玻璃熔融温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3 PbO/SiO_2 对 YAG 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Al_2O_3/Y_2O_3 对 YAG 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 热处理温度对YAG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 | 第39-44页 |
3.4.1 DSC分析 | 第39-40页 |
3.4.2 XRD分析 | 第40-43页 |
3.4.3 FESEM分析 | 第43-44页 |
3.5 热处理时间对YAG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3.5.1 XRD分析 | 第44-46页 |
3.5.2 FESEM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Eu掺杂YAG微晶玻璃结构与物理性能研究 | 第48-67页 |
4.1 Eu掺杂YAG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析晶性能 | 第48-50页 |
4.2 析晶动力学研究 | 第50-54页 |
4.3 结构分析 | 第54-61页 |
4.3.1 掺杂对YAG晶体结晶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2 掺杂对YAG晶体平均晶粒尺寸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3 掺杂对YAG晶体微结构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 物理性能分析 | 第61-65页 |
4.4.1 密度 | 第61-63页 |
4.4.2 折射率 | 第63-64页 |
4.4.3 热膨胀系数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Eu掺杂YAG微晶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 第67-79页 |
5.1 吸收-透过光谱分析 | 第67-69页 |
5.2 荧光光谱及色坐标分析 | 第69-78页 |
5.2.1 激发波长对Eu~(3+)、Eu~(2+)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69-72页 |
5.2.2 热处理温度对Eu~(3+)、Eu~(2+)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72-76页 |
5.2.3 Eu掺杂浓度对Eu~(3+)、Eu~(2+)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76-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