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8页 |
1.1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问题 | 第12-14页 |
1.2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展 | 第14-22页 |
1.2.1 异位修复技术 | 第14-15页 |
1.2.2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 第15-16页 |
1.2.3 原位修复技术 | 第16-22页 |
1.3 纳米零价铁的合成及其地下水修复应用进展 | 第22-31页 |
1.3.1 纳米级结构材料的环境应用 | 第22页 |
1.3.2 纳米零价铁及其改性技术与应用 | 第22-31页 |
1.4 凹凸棒土的结构、性能及其环境应用 | 第31-33页 |
1.5 生物质炭的结构、性能及其环境应用 | 第33-36页 |
1.5.1 生物质炭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1.5.2 生物质炭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6-39页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6-3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8页 |
第二章 酸性活化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表征及其对Cr(Ⅵ)的去除行为 | 第48-76页 |
2.1 引言 | 第48-5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2.2.1 试剂 | 第50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50-51页 |
2.2.3 溶液配置 | 第51页 |
2.2.4 凹凸棒土的预处理 | 第51页 |
2.2.5 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零价铁(A-nZVI)的制备 | 第51-52页 |
2.2.6 表征手段 | 第52-53页 |
2.2.7 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零价铁(A-nZVI)对Cr (Ⅵ)的去除性能研究 | 第53-54页 |
2.2.8 石英砂柱固定床中Cr (Ⅵ)的去除行为 | 第54-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2页 |
2.3.1 凹凸棒土负载化纳米零价铁(A-nZVI)的表征 | 第55-64页 |
2.3.2 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零价铁(A-nZVI)去除Cr (Ⅵ)研究 | 第64-70页 |
2.3.3 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零价铁(A-nZVI)处理Cr (Ⅵ)的石英砂柱模拟去除试验 | 第70-7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炭基纳米零价铁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偶氮染料酸性橙7的降解特征与机制 | 第76-106页 |
3.1 引言 | 第76-77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77-80页 |
3.2.1 试剂 | 第77-78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78页 |
3.2.3 溶液配置 | 第78页 |
3.2.4 生物质炭负载化纳米零价铁(B-nZVI)的制备 | 第78-79页 |
3.2.5 表征手段 | 第79页 |
3.2.6 生物炭质负载化纳米零价铁(B-nZVI)去除水体中酸性橙7(AO7)染料的性能研究 | 第79-8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0-102页 |
3.3.1 B-nZVI的表征 | 第80-89页 |
3.3.2 B-nZVI去除酸性橙7(AO7)染料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学 | 第89-95页 |
3.3.3 B-nZVI去除酸性橙7(AO7)染料的可能途径 | 第95-97页 |
3.3.4 B-nZVI处理酸性橙7(AO7)柱试验 | 第97-98页 |
3.3.5 共存离子对B-nZVI去除酸性橙7(AO7)的影响 | 第98-10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第四章 十六烷基溴化铵改性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表征及其对酸性橙的降解性能 | 第106-138页 |
4.1 引言 | 第106-10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1页 |
4.2.1 试剂 | 第107页 |
4.2.2 实验准备 | 第107-108页 |
4.2.3 改性条件的确定 | 第108-109页 |
4.2.4 改性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铁的制备 | 第109页 |
4.2.5 表征手段 | 第109-110页 |
4.2.6 改性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零价铁对典型污染物的去除性能研究 | 第110-11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35页 |
4.3.1 改性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零价铁(M-A-nZVI)的表征 | 第111-116页 |
4.3.2 改性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铁(M-A-nZVI)去除AO7研究 | 第116-132页 |
4.3.3 改性凹凸棒土负载纳米铁(M-A-nZVI)去除2,4,6-三氯酚行为研究 | 第132-1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8页 |
全文结论 | 第138-140页 |
创新之处 | 第140-14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2-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