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分子影像技术 | 第14-19页 |
1.1.1 光学成像 | 第15-16页 |
1.1.2 光声成像 | 第16-17页 |
1.1.3 磁共振成像 | 第17-19页 |
1.2 医学诊断中的纳米技术 | 第19-28页 |
1.2.1 有机纳米粒子 | 第22-25页 |
1.2.2 无机纳米颗粒 | 第25-27页 |
1.2.3 细胞膜囊泡 | 第27-28页 |
1.3 肝癌靶标GPC3蛋白 | 第28页 |
1.4 光热治疗 | 第28-30页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设想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特异性GPC3亲和肽在肿瘤显像中的应用 | 第32-55页 |
2.1 引言 | 第32-34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45页 |
2.3.1 噬菌体技术筛选与HepG2细胞特异结合的内化短肽 | 第36-39页 |
2.3.2 多肽合成仪固相合成多肽(GBP) | 第39页 |
2.3.3 合成后的处理 | 第39-40页 |
2.3.4 对多肽进行荧光标记用于光学成像 | 第40页 |
2.3.5 ELISA检测GBP与GPC3蛋白的亲和力 | 第40-42页 |
2.3.6 HPLC验证多肽在血清中的稳定性 | 第42页 |
2.3.7 细胞水平上验证GPC3的表达 | 第42-44页 |
2.3.8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第44页 |
2.3.9 组织免疫荧光实验 | 第44-45页 |
2.3.10 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2.3.11 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对肿瘤小鼠进行荧光成像 | 第45页 |
2.3.12 统计学分析 | 第45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5-53页 |
2.4.1 肝癌特异性噬菌体的富集筛选 | 第45-46页 |
2.4.2 阳性噬菌体DNA序列测定 | 第46-47页 |
2.4.3 合成GPC3特异性亲和多肽(GBP)和乱序多肽(GBP-scr) | 第47-49页 |
2.4.4 Western blot验证GPC3的表达及GBP对细胞的标记 | 第49-50页 |
2.4.5 荧光成像研究Cy5. 5-GBP在体内与GPC3的结合 | 第50-52页 |
2.4.6 荧光免疫组化方法确定Cy5. 5-GBP在人组织中的结合 | 第52-53页 |
2.5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三章 GPC3靶向肽修饰铁金纳米实现诊疗一体化的研究 | 第55-74页 |
3.1 引言 | 第55-57页 |
3.2 材料和仪器 | 第57-5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3.3.1 FANPs-GBP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8-59页 |
3.3.2 终产物及中间产物的表征 | 第59页 |
3.3.3 纳米探针的光热性能检测 | 第59页 |
3.3.4 材料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9-60页 |
3.3.5 普鲁士蓝染色实验 | 第60页 |
3.3.6 FANPs体外光声信号 | 第60页 |
3.3.7 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60-61页 |
3.3.8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3.3.9 荷瘤小鼠的多模态成像和体内分布 | 第61-62页 |
3.3.10 荷瘤小鼠的光热治疗实验 | 第62页 |
3.3.11 肿瘤组织的石蜡包埋及切片HE染色 | 第62页 |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2-72页 |
3.4.1 体外表征 | 第62-63页 |
3.4.2 体外光热实验 | 第63-64页 |
3.4.3 体外光声实验 | 第64-65页 |
3.4.4 细胞毒性研究 | 第65-66页 |
3.4.5 体外磁共振实验 | 第66-67页 |
3.4.6 多模态成像 | 第67-69页 |
3.4.7 生物分布 | 第69-70页 |
3.4.8 靶向介导的光热治疗 | 第70-71页 |
3.4.9 安全性评价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硕士期间获得奖励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