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7页 |
1.1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2-16页 |
1.1.1 概述 | 第12页 |
1.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 | 第12-13页 |
1.1.3 分子印迹的原理 | 第13-14页 |
1.1.4 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1.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征 | 第15-16页 |
1.1.6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第16页 |
1.2 光子晶体 | 第16-24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1.2.2 光子晶体的特征 | 第17页 |
1.2.3 光子晶体的分类 | 第17-18页 |
1.2.4 光子晶体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2.5 光子晶体的应用 | 第19-24页 |
1.3 热磁双重响应介孔硅微球 | 第24-2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香兰素印迹微球的制备、表征及识别机理研究 | 第27-45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8-29页 |
2.2.2 MIPs和NIPs的制备 | 第29页 |
2.2.3 MIPs形态分析 | 第29页 |
2.2.4 UV光谱分析 | 第29页 |
2.2.5 FT-IR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2.2.6 ~1H NMR分析 | 第30页 |
2.2.7 MIPs和NIPs吸附性能 | 第30页 |
2.2.8 MIP-SPE柱制备 | 第30页 |
2.2.9 MIPs的选择性能 | 第30-31页 |
2.2.10 样品制备和MIP-SPE | 第31页 |
2.2.11 HPLC-UV分析条件 | 第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2.3.1 MIPs和NIPs的制备与形态 | 第31-33页 |
2.3.2 MIPs的识别机理 | 第33-39页 |
2.3.3 吸附性能和等温吸附线 | 第39-42页 |
2.3.4 MIPs选择性吸附 | 第42-43页 |
2.3.5 MIP-SPE柱性能评价 | 第43-44页 |
2.4 结论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双酚A印迹微球的制备、识别机理及固相萃取研究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46页 |
3.2.2 MIPs和NIPs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3 紫外光谱测定 | 第47页 |
3.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页 |
3.2.5 MIPs的形态特征 | 第47页 |
3.2.6 MIPs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容量 | 第47-48页 |
3.2.7 固相萃取柱的制备 | 第48页 |
3.2.8 高效液相分析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3.3.1 BPA和4-VP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8页 |
3.3.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8-52页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3.3.4 MIPs的制备、识别机理 | 第53页 |
3.3.5 MIPs的表面形态特征 | 第53-54页 |
3.3.6 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分析 | 第54-57页 |
3.3.7 MIPs的固相萃取分析 | 第57-58页 |
3.4 结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双酚A印迹水凝胶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59-70页 |
4.1 前言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2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9-60页 |
4.2.2 二氧化硅的合成 | 第60页 |
4.2.3 光子晶体的制备 | 第60-61页 |
4.2.4 MIH的制备 | 第61页 |
4.2.5 光子晶体和MIH的表面及光学特征 | 第61页 |
4.2.6 MIH的选择识别性能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4.3.1 MIH的制备 | 第62-64页 |
4.3.2 光子晶体与MIH的表面特征 | 第64页 |
4.3.3 交联剂对MIH灵敏度的影响 | 第64-67页 |
4.3.4 MIH对模板分子的响应性能 | 第67-69页 |
4.4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热磁双重响应介孔硅微球的制备、表征与应用 | 第70-87页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71-74页 |
5.2.1 试剂与材料 | 第71-72页 |
5.2.2 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72页 |
5.2.3 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2页 |
5.2.4 磁响应介孔硅纳米微球(M-MSN-CTAB)的合成 | 第72-73页 |
5.2.5 M-MSN-CTAB的改性 | 第73页 |
5.2.6 热磁双重响应介孔微球(M-MSN-PNIPAAm)的制备 | 第73页 |
5.2.7 sophoridine的装载与释放 | 第73-7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5页 |
5.3.1 M-MSN-PNIPAAm的合成过程 | 第74-75页 |
5.3.2 M-MSN-PNIPAAm的形态特征 | 第75-76页 |
5.3.3 红外图谱分析 | 第76-77页 |
5.3.4 晶相分析 | 第77-79页 |
5.3.5 热重(TGA)分析 | 第79-80页 |
5.3.6 N_2吸附与脱附曲线 | 第80-82页 |
5.3.7 M-MSN-PNIPAAm的超顺磁性 | 第82-83页 |
5.3.8 sophoridine的装载与控释曲线 | 第83-85页 |
5.4 结论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