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拉曼光谱 | 第14-21页 |
1.2.1 拉曼光谱及其经典理论 | 第14-16页 |
1.2.2 拉曼光谱仪 | 第16-20页 |
1.2.3 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 | 第20-21页 |
1.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21-26页 |
1.3.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简介 | 第21-22页 |
1.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增强机制 | 第22-26页 |
1.3.2.1 物理增强机理 | 第23-24页 |
1.3.2.2 化学增强机理 | 第24-26页 |
1.4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联用技术 | 第26-27页 |
1.4.1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简介 | 第26-27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1.5.1 电化学初探 | 第28页 |
1.5.2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联用技术对2-吡啶甲酸吸附状态及定量分析的研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罗丹明B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电化学反应机理探讨 | 第30-44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2.2.1.1 仪器 | 第31页 |
2.2.1.2 试剂 | 第31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2.3.1 罗丹明B电化学循环伏安曲线 | 第32-33页 |
2.3.2 底液支持电解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扫描速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不同pH对峰电位和峰电流的影响 | 第35-38页 |
2.3.5 罗丹明B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机理探讨 | 第38-42页 |
2.3.5.1 罗丹明B | 第38页 |
2.3.5.2 罗丹明B的存在形式及其在不同pH下的分布 | 第38-41页 |
2.3.5.3 罗丹明B溶液中二聚体的结构式 | 第41页 |
2.3.5.4 罗丹明B在玻碳电极的反应机理 | 第41-42页 |
2.4 本章结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联用技术在2-吡啶甲酸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第44-77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3.2.3 仪器参数 | 第46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73页 |
3.3.1 2-吡啶甲酸在不同条件下的吸附状态的研究 | 第48-66页 |
3.3.1.0 2-吡啶甲酸的固体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48-53页 |
3.3.1.1 2-吡啶甲酸在不同pH条件下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53-58页 |
3.3.1.2 2-吡啶甲酸在不同电位下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58-59页 |
3.3.1.3 不同富集时间对2-吡啶甲酸吸附行为的影响 | 第59-62页 |
3.3.1.4 不同阴离子对2-吡啶甲酸吸附行为的影响 | 第62-65页 |
3.3.1.5 小结 | 第65-66页 |
3.3.2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EC-SERS)联用技术定量分析2-吡啶甲酸 | 第66-73页 |
3.3.2.1 支持电解质硫酸钠浓度的优化 | 第66-67页 |
3.3.2.2 内标物和定量分析峰的选择 | 第67-68页 |
3.3.2.3 电极电位的优化 | 第68-69页 |
3.3.2.4 富集时间的优化 | 第69-70页 |
3.3.2.5 卤离子的影响 | 第70-71页 |
3.3.2.6 方法学评价 | 第71-73页 |
3.3.2.6.1 标准工作曲线线性范围 | 第71-73页 |
3.3.2.6.2 回收率 | 第73页 |
3.3.2.7 小结 | 第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7页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7-80页 |
4.1 论文总结 | 第77-78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8-79页 |
4.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