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杂色鲍的研究简述 | 第10页 |
1.2 热休克蛋白家族 | 第10-14页 |
1.2.1 热休克蛋白90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热休克蛋白70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热休克蛋白的的转录调控 | 第13-14页 |
1.3 启动子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 报告基因和宿主细胞的选择 | 第16-17页 |
1.4.1 报告基因的选择 | 第16-17页 |
1.4.2 宿主细胞的选择 | 第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2.1 材料 | 第19-22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2.1.2 实验所用菌株、质粒载体 | 第19页 |
2.1.3 主要试剂、仪器 | 第19-20页 |
2.1.4 引物 | 第20-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31页 |
2.2.1 杂色鲍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2 5 调控区(启动子区)序列的扩增 | 第23-26页 |
2.2.3 杂色鲍不同基因缺失片段的扩增、测序鉴定及质粒的提取 | 第26页 |
2.2.4 缺失片段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第26-28页 |
2.2.5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突变 | 第28页 |
2.2.6 细胞培养 | 第28-31页 |
第3章 结果 | 第31-46页 |
3.1 杂色鲍HSPs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 | 第31-36页 |
3.1.1 杂色鲍HSP90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 | 第31-32页 |
3.1.2 杂色鲍HSC70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 | 第32-34页 |
3.1.3 杂色鲍HSP70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 | 第34-36页 |
3.2 克隆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7页 |
3.3 杂色鲍HSPs基因不同长度缺失片段的扩增 | 第37页 |
3.4 重组质粒pGL3-Basic-HSP-luc的构建及鉴定 | 第37-39页 |
3.5 核心启动子区的确定 | 第39-41页 |
3.5.1 杂色鲍HSP90基因核心启动子的确定: | 第39-40页 |
3.5.2 杂色鲍HSC70基因核心启动子的确定: | 第40-41页 |
3.5.3 杂色鲍HSP70基因核心启动子的确定: | 第41页 |
3.6 杂色鲍HSPs基因不同长度缺失片段活性分析 | 第41-43页 |
3.6.1 杂色鲍HSP90基因不同长度缺失片段活性分析 | 第41-42页 |
3.6.2 杂色鲍HSC70基因不同长度缺失片段活性分析 | 第42页 |
3.6.3 杂色鲍HSP70基因不同长度缺失片段活性分析 | 第42-43页 |
3.7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突变 | 第43-46页 |
3.7.1 杂色鲍HSP90基因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突变 | 第43-44页 |
3.7.2 杂色鲍HSC70基因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突变 | 第44-4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6-50页 |
4.1 杂色鲍HSPs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 | 第46-47页 |
4.2 宿主细胞的选择 | 第47页 |
4.3 杂色鲍HSP90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47-48页 |
4.4 杂色鲍HSC70和HSP70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48-5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页 |
5.2 展望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