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配网自动化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配网自动化发展及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配网自动化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1.3.1 调查张家口市区配网自动化现状 | 第14-15页 |
1.3.2 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及难点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张家口市配网现状 | 第18-27页 |
2.1 市区整体概况 | 第18页 |
2.2 供电区域分类 | 第18页 |
2.3 配电网现状 | 第18-23页 |
2.3.1 配电网网架情况 | 第18-19页 |
2.3.2 配电网设备情况 | 第19-22页 |
2.3.3 配电网运行情况 | 第22-23页 |
2.3.4 供电可靠性分析 | 第23页 |
2.4 张家口市配电网示范区配网自动化建设现状 | 第23-26页 |
2.4.1 故障处理模式现状 | 第24页 |
2.4.2 主站现状 | 第24-25页 |
2.4.3 子站现状 | 第25页 |
2.4.4 终端现状 | 第25页 |
2.4.5 配电通信网现状 | 第25页 |
2.4.6 信息交互应用现状 | 第25-26页 |
2.4.7 信息安全防护现状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张家口市配网自动化规划目标与技术原则 | 第27-39页 |
3.1 配网自动化规划目标 | 第27-28页 |
3.1.1 结合配电网及配网自动化建设现状与需求 | 第27页 |
3.1.2 规划近期达到的目标 | 第27-28页 |
3.2 配网自动化规划主要技术原则 | 第28-29页 |
3.3 配网自动化规划协调性要求 | 第29-30页 |
3.3.1 总体要求: | 第29-30页 |
3.3.2 一次设备改造要求 | 第30页 |
3.3.3 “三遥”改造要求 | 第30页 |
3.3.4 “二遥”改造要求 | 第30页 |
3.4 故障处理模式规划原则 | 第30-31页 |
3.4.1 故障处理模式 | 第30-31页 |
3.4.2 故障处理实施原则 | 第31页 |
3.5 主站规划原则 | 第31-33页 |
3.6 终端规划原则 | 第33页 |
3.7 通信网规划原则 | 第33-36页 |
3.7.1 通道建设及通信方式选择 | 第33-35页 |
3.7.2 通信网络结构 | 第35-36页 |
3.8 信息交互规划原则 | 第36-38页 |
3.8.1 交互方式 | 第36-37页 |
3.8.2 系统接口及内容 | 第37-3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张家口市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方案的研究 | 第39-50页 |
4.1 配网自动化建设原则 | 第39页 |
4.2 馈线自动化模式的选择方案 | 第39-42页 |
4.2.1 馈线自动化遵循的原则 | 第39-40页 |
4.2.2 馈线自动化的故障判断逻辑 | 第40-41页 |
4.2.3 馈线自动化控制方式 | 第41-42页 |
4.3 实现分布式馈线自动化设备的组网 | 第42-44页 |
4.3.1 配网网络结构 | 第42页 |
4.3.2 馈线自动化设备组网 | 第42-43页 |
4.3.3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动作处理流程 | 第43-44页 |
4.4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的动作方案 | 第44-49页 |
4.4.1 阶梯保护模式的馈线自动化 | 第44-45页 |
4.4.2 就地分布馈线自动化模式 | 第45-48页 |
4.4.3 分布式馈线与开关本体保护配合模式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在张家口市的应用 | 第50-61页 |
5.1 配网主站系统功能 | 第50-52页 |
5.1.1 配电SCADA功能 | 第51页 |
5.1.2 模型/图形管理 | 第51-52页 |
5.1.3 馈线自动化功能 | 第52页 |
5.2 主站系统硬件配置 | 第52-54页 |
5.2.1 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的硬件配置方案 | 第53-54页 |
5.3 主站系统软件配置 | 第54-55页 |
5.4 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建设应用情况 | 第55-59页 |
5.4.1 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与配网自动化系统等系统的信息交互 | 第55-57页 |
5.4.2 指挥平台信息集成 | 第57-59页 |
5.5 配电网终端应用配置 | 第59-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